正文 第13章 利用還是爭鬥(1 / 2)

第一節抗生素的發明

現在,抗生素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人得了肺炎,用青黴素或者其他抗生素可以很快將其治療好;傷口發炎,常常也要用到抗生素。

事實上,人類在戰勝疾病,特別是與致病微生物的感染作鬥爭中,抗生素起到並且還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人估計,由於抗生素的發明,全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了10歲。

那麼,抗生素是怎樣發現和變成造福人類的藥品的呢?

1929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在培養皿中培養細菌時,發現從空氣中偶然落在培養基上的青黴菌長出的菌落周圍沒有細菌生長。他認為是青黴菌產生了某種化學物質,分泌到培養基裏抑製了細菌的生長。這種化學物質便是最先發現的抗生素——青黴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和另外兩位科學家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把青黴素提取出來,製成了製服細菌感染的特效藥品。因為在戰爭期間,防止戰傷感染的藥品是十分重要的戰略物資,所以美國把青黴素的研製放在同研製原子彈同等重要的位置。

1943年,這個消息傳到中國,當時還在抗戰後方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微生物學朱既明,也從長黴的皮鞋上分離到了青黴菌,並且用這種青黴菌製造出了青黴素。

1947年,美國微生物學家瓦克曼又在放線菌中發現青黴素,並且製成了近萬種抗生素。不過它們之中的絕大多數毒性太大,而適合作為治療人類或牲畜傳染病的藥品還不到百種。後來人們發現,抗生素並不是都能抑製生物生長,有些是能夠抑製寄生蟲的,有的可以用來治療心血管疾病,有的可以抑製人體的免疫反應,還有的可以用在器官移植手術中。

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科學家們把抗生素的範圍擴大了,給了一個新的名稱,叫做生物藥物素。

半個多世紀以來,抗生素的確挽救了無數病人的生命。但是,因為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也帶來了一些嚴重的問題。例如,有不少孩子的牙齒發黃,並且發育不好,就稱為“四環素牙”;有的患者因為長期使用鏈黴素而喪失了聽力,變成了聾子;還有的病人因為長期使用抗生素,而抗生素在殺死有害細菌的同時,把人體中有益的細菌也消滅了,於是病人對疾病的抵抗力越來越弱。

更為嚴重的是,微生物對抗生素的抵抗力也隨著抗生素的頻繁使用越來越強,這使得許多抗生素對微生物感染已經無能為力了。

第二節疫苗的發現和生產疫苗

1.疫苗的發現

疫苗(vaccine)一詞源自於英國人愛德華·詹納所使用的牛痘(“vacca”為拉丁文,有“牛”的意思),是指為了預防、控製傳染病的發生、流行,用於人體預防接種的疫苗類預防性生物製品。

生物製品是指用微生物或其毒素、酶,人或動物的血清、細胞等製備的供預防、診斷和治療用的製劑。

預防接種用的生物製品包括疫苗、菌苗和類毒素。其中,由細菌製成的為菌苗;由病毒、立克次體、螺旋體製成的為疫苗,有時也統稱為疫苗。

那疫苗是如何發現的?實際上,這和早期天花病的盛行有關。

在18世紀英國天花肆虐時,許多人因為感染了天花而紛紛死亡。

1798年,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在自己的病人當中,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擠牛奶的女工似乎沒有得天花的病例。

於是經過研究之後,他發現是這些奶牛身上的牛痘病毒都曾經感染給女工們,而這些女工們在痊愈後便終生對牛痘免疫。愛德華·詹納又發現曾患牛痘的病人不會再患同樣的疾病,同時對天花病毒也能終身免疫。因此,他判斷牛痘病毒與天花病毒有一定的關係。於是,愛德華·詹納便致力研發牛痘疫苗的接種工作。

在這些過程中,他飽受抨擊與批評,人們甚至譏笑他說:種過牛痘疫苗的人們會長出牛角、牛毛來。他又在疫苗研發成功後,接種在自己兒子身上,導致與妻子糾紛,甚至被說是發瘋想殺了自己的兒子。

不過在愛德華·詹納堅持接種下,他的兒子接種後一直相安無事到大。因為這是免疫接種的首度成功案例,因此種痘也被引申為“疫苗接種”的意思。

其後,法國科學家巴斯德以及其他人繼續對牛痘進行了研究。1880年後,巴斯德成功地研製出雞霍亂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種疫苗,其理論和免疫法引起了醫學實踐的重大變革。按照巴斯德免疫法,醫學科學家們創造了防止若幹種危險病的疫苗,從而成功地免除了斑疹傷寒、小兒麻痹等疾病對人類的威脅。

2.生產疫苗

由於疫苗製造業是被嚴格管製的,因此一種疫苗從研製、檢驗到最後大規模生產需要耗費多年時間。在科學家開始研製一種疫苗之前,研究者們就已經對某種病毒或者細菌進行過研究。

首先,他們必須在實驗室裏分離出這些病菌,並搞清它們的致病原理;然後再根據病毒或者細菌的類型研製出相應的減毒活疫苗或者滅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