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說,鞠義的先登營是第一種,刀盾重步兵,有攻有防;高順的陷陣營則是第二種,以衝鋒陷陣為主;至於張郃的大戟士則是第三種,以長戟重步兵為主。
當然現在的張郃大戟士跟前兩者的實力有些差距,不過在袁熙的支持下,和張郃等人調教下,未必沒有跟他們一交身手的機會。
重裝步兵的單兵防禦體係一般由頭盔、胸甲與盾牌構成。頭盔的作用其實更大意義上是一種裝飾,其防禦作用幾乎無效。而擁有有效的防禦會將士兵的視力與聽力降低到一種可怕的程度,所以不常用。
護胸甲的作用是保護士兵的頭胸部,通常裏麵還是加穿一件內衣。防禦體係中最重要的便是士兵手中碩大的盾牌,這樣的盾牌不是一般的盾牌。在古代采礦煉鐵技術十分不發達,鐵是戰略性資源。
而一個鐵盾對於一個諸侯來說十分珍貴,因為一個盾牌耗費的鐵、物力、人力可以打造數把大刀或者長槍。一般人是玩不起這樣的裝備的。
胸甲,鐵盾,重戟是張郃大戟士的必不可少的三件套裝。
張郃滿意的看著自己的本部人馬,點點頭十分的自得。真才是真正的精銳中的精銳。
咚咚咚咚咚咚咚!
這是進攻的鼓聲!
密集而且震耳欲聾!
依著張郃久經沙場,數年的經驗這是就是進攻鼓!張郃眼睛一縮,嘴角微微揚起,到了進攻的時刻了麼。
“哈哈哈!兄弟們,時刻已到,建功立業,封侯拜將,就看今朝!給我衝啊!!!!!!”張郃煽動士氣,大喝道。
“橫戟,衝刺!”
張郃的雖是小將,但是戰場之事甚是老辣。
明晃晃的,三米長的重戟橫置向前。右手持戟,左手握盾,而重戟則是搭在盾牌之上,在半腰處斜向上。
張郃組成了一個簡短的方陣,開始了撼天動地的衝鋒。重裝步兵理論上隻有唯一的有效作戰方式——方陣作戰。重裝步兵的攻擊手段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其手中的重戟。後方(5排以後)的士兵的重要任務,就是用戟托刺殺被衝擊倒地卻尚未死亡的敵人。另一個是腰刀,這種武器通常在方陣解體後的混戰中使用。
作戰時,士兵排成矩形的方陣。前五行為大戟士,後五行為長槍兵。戰鬥時,前五行的士兵將重戟平托前伸,成五排長刺,後排士兵重戟上舉,時時準備利用戟托,以及頂替戰死的頭排士兵。同時,步兵們統一將盾牌舉至前方,並且相互緊緊向靠,即便後排士兵也是如此。
影視作品所描述的一樣將大盾舉至頭頂,那樣做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同時也會浪費大量體力。
發布命令的自然是三軍主帥沮授,機智如他自然觀察到了青州黃巾主力已經全部渡河了。擁擠的人群已經擁堵在河岸一邊,黃巾主力還沒擺開陣勢,亂糟糟的,人群之中不時的發出吵罵之聲。
是時候了!
是時候進攻了!!
青州黃巾還未全部渡河之時,其前軍的注意力都在袁熙軍身上,而且十分的謹慎。但是過一段時間後,其體力必然下降,袁熙軍許久不進攻警惕性也會漸漸失去,而且冬天天冷,士兵許久不動也會慢慢僵硬。
而且,且是最為重要的,一旦青州黃巾主力渡河,必然要影響道前軍的秩序和陣勢。而且敵軍的體力、警惕性都下降到了最低點。此事不攻,更待何時!
“弓箭手!準備!!放箭!!!”
太史慈的喝令也是適時的響起來,一場慘烈的廝殺即將開始。張郃的輕重步兵混合方陣也是衝鋒到了青州黃巾前軍陣前。
其實衝鋒最合適的陣型是錐形陣,而不是方陣。但是張郃軍的作用是以守代攻,給後麵的弓箭手創造輸出的空間。方陣戰術的應用關鍵在於整個方陣的協調性與統一性。一個方陣是一個緊密的戰鬥集體,其中的每一個人的行動都必須協調一致,否則方陣如一盤散沙,毫無戰力。相反,一個勇氣十足、團結一致、步調協調的方陣,在戰場上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方陣士兵都是需要經過嚴格訓練與層層篩選的佼佼者。
簡單的說張郃軍是前排,是坦克;太史慈軍是輸出,是ADC!
(支持正版!支持起點!支持作者!推薦收藏!快到碗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