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豎起大纛,準備進攻(2 / 2)

“諾。”

趙雲一字千金,卻是有著無比的分量。

“夏侯蘭領一千百屯田兵,分作三波,多帶旗幟金鼓,在三處山上藏匿。大戰之前每隔半個時辰,或是鳴金收兵,或是擂鼓進軍。在樹林密布之處,多紮草人,多樹旗幟。”

“諾,末將得令。”

夏侯蘭是個精細人,這種任務,他最為適合。

“我已經通知主公了,到時候主公領一千人馬守城,一千人馬作為後援,支援我等。”

沮授布置完畢之後,環視一周,喝道:“還有什麼不明的沒有?!”

諸將無人大話,沮授滿意的點點頭,道:“既然大將都聽明白了,那就依令行事,諸位用心殺敵,好能封侯拜將。來,滿飲此酒!”

壯膽酒依然喝完,擂鼓之聲不斷。

諸位將軍領著本部人馬開赴戰場。進行布陣。準備著大戰的來臨。

沮授也是領著田豐程武,等謀士奔赴中軍大纛,準備著戰場的臨時指揮。

擦著天明。太陽剛剛升起之時,袁熙軍馬出發了,一萬多人馬浩浩蕩蕩的奔赴戰場,裝備著大戰。

不過半個時辰,青州黃巾的前軍依然遙遙可見。

“全軍停止前進,太史慈將軍領弓箭手射住陣腳,防止敵軍衝陣。各自將領開始布陣。”沮授見距離已經差不多了,於是讓大軍停止前進,開始準備。

謔、謔、謔。

軍士們喊著號子,按著平日的操練,在軍司馬、屯長、什長的喝令怒罵之中,開始站位,布陣。

古代的陣法說白了其實就是將領認軍旗陣。我國封建社會與西方公民社會不同,軍隊缺乏軍團榮譽感,士兵大都作為將領的附屬而存在。打仗往往依靠的是旗幟指揮。

古代的旗幟分好多種,有中軍大纛也就是大旆,又叫旄旆,乃是主帥旗幟,作戰一方的身份高貴的全軍統帥才會擁有,沮授若不是裨將軍,算是低等將軍,也能又有大纛,往往建與統帥作戰時身旁。

中軍大纛往往是判斷其主帥是否在陣中。而這個大旆,也往往是敵軍集中進攻的目標,往往全軍將士總是關注與大旆在哪裏。大旆是否存在,甚至會影響戰鬥的勝負。

有人會說,既然敵軍要主攻那裏,而且如果被攻破,還會導致打敗。不樹立就是了。但是,其一如果沒有大纛,士兵沒有久經操練,往往會指揮混亂,戰力更加不堪,其二大纛不但能吸引敵軍進攻,往往更能鼓舞己方士氣。所以一般大纛都會存在,主帥連樹旗的勇氣都沒有,士兵何談士氣。

中國大都沒有軍團旗,但是有繡有將領姓的旗幟來作為部隊辨識然後就是將軍姓氏旗幟,這是一軍之將的關鍵旗幟,往往能夠凝聚士氣,指揮方麵,有時候還能震懾敵軍。

然後就是號旗,就是信號旗,是用來指示傳遞命令的。

最後就是,辨識軍旗,是用來辨識敵我雙方的。這種旗幟往往最多。常常在電視劇看到或者十人,或者二十人扛著旗幟,除了將軍姓氏旗,百分之九十都是這種旗。

所以一旦混戰,即便長相相似,盔甲衣服相同,也能通過旗幟辨認敵我。就類似於今日飛機上的敵我識別器。

所以大戰之後,戰利品除了看頭顱,俘虜,還看武器盔甲和旗幟。

閑話少說。言歸正傳!

太史慈領弓箭手射住陣角,為的就是防止敵軍衝陣。戰陣是士兵士氣的源泉,尤其是對於數量遠遠少於對手的一方來說,更需要重視保持陣型。隻有保持陣型,才可發揮出集團作戰的威力。

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一樣,最大的傷亡和戰果不是在有組織的對抗中,而是在破壞了敵軍有組織的戰鬥之後。而陣則是組織作戰的外部表現形式。也就是說,破壞了陣型之後才是屠殺的開始。

張郃及其大戟士就是為了防止敵軍破壞我軍大陣。而太史慈則是為了殺傷敵軍前軍,破壞敵軍軍陣的穩定性。而趙雲則是給以致命一擊的部隊。

而當實力相差不大,雙方互相對峙的情形下,戰鬥雙方往往想法設法破壞敵方的陣型的穩定性。

比如派遣少量騎兵,不斷反複的衝擊,防止敵人布陣。但是由於袁熙兵少隻能防守反擊,所以也就作罷了。

(支持正版,支持起點,支持作者。來起點收藏推薦,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