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求真悅學(2)(2 / 3)

我們必須懂得“精神靈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這樣的概念,我們的思想一定要達到生命存在的更高層次(即肉體和靈性的並存)。我們並不缺乏智慧,我們最欠缺的是勇氣和正直的純正品性。在春日時節,讓我們一起努力去擁有這些美好的人性吧!

(2010年2月23日,高一、高二開學典禮致辭)

求真悅學

尊敬的各位老師:

今天我們集結於此,為紀念一個稱之為“教師節”的日子。坦率地講,我本人並不喜歡這個節日,一年裏,在一天被特別關注,誠惶誠恐有時會取代喜悅。我更喜歡過正常的生活,靜靜的,不被打擾,保持全情投入工作的職業態度。但我知道,我們不能要求太多,畢竟還有人關注我們這個群體,有鮮花、禮物,還有真摯的笑容,今天權當我們自我鼓勵的日子吧!

昨天下午參加了上屆高三年級的總結會,從會場離開後,那種快樂的感覺一直伴隨著我,同時也有一絲憂慮和擔心。這種矛盾的感覺是如何產生的?我的快樂是被老師們的快樂點燃的!每當宣讀一項優秀的成績時,例如,語文作文全區第一,在附中有英語實驗班的情況下,英語高分的學生人數我們卻遙遙領先(他們實驗班的錄取分超過我們25分),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向付出努力的老師報以熱烈的掌聲。那種飛揚在教師眉梢上的快樂真的具有動人的力量。那憂慮和擔心又從何說起呢?我常常有這樣不合時宜的思考:如果我們被成績“綁架”了,這種快樂究竟能持續多久?今天的快樂會不會導致某一天的悲傷?如果擠掉我們今天收獲的幸福裏的附加成分,還剩下多少純真無功利的感動?對不起,各位,在本該激情飛揚、暢想未來的時刻,我說了這麼多令人掃興的話語!

我勇敢地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是基於對生存環境的憂慮。有人說,我們生活的時代,是物質欲望囂張而精神人格被貶損的時代,也是傳媒教導大眾“娛樂至死”的消費主義時代。確實如此,今天的中國民眾,在快速地接受了現代化技術的啟蒙之後,卻發現精神匱乏,心靈迷茫,於是借助娛樂和自我麻痹,放棄批判意識,向世俗投降。我們的職業生活也不能幸免:快速認命,接受現實,似乎成了聰明的選擇;至於精神的富足與格調,則選擇聽天由命。尋找精神的快樂是每個人的重要任務啊!靈魂的品格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鈣質”。我們都需要被注入崇高的生命精神,使之成為自我人格健全和維護的精神源泉,因為在“生命缺鈣”的狀態下我們不會走得很遠。

昨晚讀王國維,有莫名的感動。王國維認為,學術的本義是求真,而求真不是為功利名義,而是追求純粹的知識;要求真必須悅學,而悅學必須以堅忍之意誌、永久之注意投身於學問。他堅決反對學術的功利化和依附性。然而,20世紀初,遭遇的正是學術變成工具、點綴和把戲的現實。他痛心地說道:“故今日之學者,其治藝者多而治學者少。即號稱治學者,其能知學與藝之區別,而不視學為藝者又幾人矣?”

他以天才巨子的敏感,已經預感到了文化被邊緣化的境遇。文化邊緣化的實質,就是文化喪失了自身內在的價值,被轉化為獲利致用的工具。今天的大學,教授們忙著占項目報課題,有幾個人能真正潛心研究學問?所以抄襲成風就不足為奇了。整個文化領域失去了自主性,變成生活中最無關輕重的外圍裝飾品。視學為術的文化環境,不僅使學者在學術活動中急功近利,而且滋生了許多“不學而術”的新型學者。不學而術有兩個特點:第一,學者輕視和排斥自己的學術專業,實際上中止了學術研究。第二,他們利用自己學者的職業身份,運用非學術的技術,任意甚至是惡意使用自己有限的學術知識,以達到其功利的目的。看看電視造就的那些“學術明星”的“精彩表演”,你會產生一種錯覺:原來做學術也可以像娛樂圈一樣,通過炒作找到一條便捷的途徑,進而爬上利益的頂峰。對!是利益的頂峰而絕不是學術的高峰!也許這種研究態度影響了今日的文學、藝術,還有我們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