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傳承高貴(2 / 2)

邰校長還在學校裏建立了一個博物館,定期更換和展出不同的藝術品,向全校學生開放,並且由學生誌願者擔任講解員。有一回我去參觀,展出的竟是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吳冠中、關良、弘一大師、陳逸飛等大師級的作品,令我大為驚訝。當然,展品是借來的,他在收藏界廣有人脈,資源充足。為了讓學生受到藝術的熏陶,成為他所期望的飽滿、有品質的人,他真是用了心。

也許有人會問:身在應試體製之內,做校長的總要對學生應試和升學的成績負責吧?邰校長的回答是:第一,事實證明,豐富的學校生活對此絕沒有消極影響,在北京市的中學裏,十五中的高考成績一直是好的。第二,十五中的育人目標決不定位在清華、北大上,也不和那些頂級名校攀比。因為在他看來,這樣做隻是以學校為本,而唯有立足於人的全麵教育,幫助學生在曆史、現實、未來的坐標體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他的堅定不移的立場是:“如果在名氣和明亮之間選擇的話,我們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竭盡全力打造一所照亮學生內心的學校。”

眾所周知,在現行體製裏,做校長基本上是做官。為邰校長計,他似乎還可以有另一種選擇:作為個人不妨講究精神品位,作為校長則遵守官場規則。今日官場上這樣做的人不在少數,不過,人們當然有理由對其所謂的精神品位打一個問號。邰校長太愛學生,不可能這樣做。他由衷地感到,教育工作是人生中一場純真的旅行,途中最美麗的風景就是與孩子們的可愛靈魂的相遇——愛學生也被學生愛。正因為愛學生,他對孩子們在應試體製下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深知責任重大。他向全校老師指出:在今天這個社會裏,最大的弱勢群體其實是被考試和作業奪去了無數黑夜與白天的孩子們。他提醒老師們,雖然無法破解體製造成的困局,但要多一些警惕,培養一種勇氣,不盲從,不追風,同時更加智慧地工作,少占用學生的時間,為孩子們其實也是為自己找回屬於人的基本權利。他向學生們傾吐肺腑之言:你們是壓力和年齡不匹配的一代人,從小升初開始就輾轉於各種班的痛苦,父母無助,學校無力,一路走來,緊張、焦慮、茫然、無所適從,剛到十八歲已是一身滄桑了!他開導他們:考不上理想大學算什麼,不要把人看得太簡單和渺小,隻要你保有自我選擇的勇氣,就有一線生機讓自己不成為眾多的別人。他大聲疾呼:孩子們,我們要一起合作!

我們看到,麵對學生,邰校長掏心窩、講真話,批評起現行教育的弊端來簡直不像一個校長。其實,他所做的正是一個好校長在今天所能做的最好的事,那就是讓學生對弊端懷有警覺,保持內在的自由,同時在教育實踐中最大限度地減輕弊端的危害,為學生拓寬外在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