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圓圓雖與吳三桂劫後重逢,但是當她知道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以後,她頓時明白吳三桂在這場曆史滄桑巨變中所扮演的全部角色,以前愛慕吳三桂,是因為他是抗清英雄。陳圓圓明白原因之後,猶如“五雷轟頂,心膽懼碎”。她一生兩次獻出真情,兩度遭受沉重打擊,於是她看破了虛偽的人情世道,不在抱任何愛情幻想,從此以後自珍自愛,關閉心扉。
吳三桂曾經自命為帝,加封陳圓圓為後,就是想彌補他與陳圓圓日益破裂的關係。但是陳圓圓恨他失節,終日不離,這幾乎成了吳三桂鎮守雲南以來最大的心病。陳圓圓此時猶如變換不定的影子,吳三桂對她棄置難舍,親之難近。
後來,陳圓圓察覺吳三桂有“謀逆”之心,恐禍及自己,便以年老色衰為由,出家為尼,投身“宏覺寺”。她已厭惡紅塵俗世的煩惱,更懼怕人心險惡,但是又無法完全割舍塵寰舊夢,於是終日“霞衣星冠,藥爐與經書伴隨”。她這種怪誕的衣飾舉止,顯露出她內心深刻的矛盾和巨大的隱痛。
後來吳三桂兵敗病死,陳圓圓便移居桓西關外瓦倉莊三聖庵,從此她謝絕時世,隱遁禪關,連庵中尼姑也不知道她的身份,她由此也得以逃避殺身之禍,真是不幸中的萬幸。幾年後,陳圓圓病死於三聖庵,按其生平計算,年紀應在60左右。
相傳陳圓圓墓碑文有對聯曰:“塵世中不昧本來,郎月仍輝性海;迷障裏能開覺悟,淨蓮更出汗泥。”橫批:“圓光寂照。”陳圓圓法號就是“寂靜”。此聯說明她看破紅塵以後,專心潛修佛道所取得的成就。
柳如是自縊之謎
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蕪,本名愛柳。她留下了不少值得傳頌的軼事佳話和頗有文采的詩稿《湖上草》、《戊寅卓》與尺牘。
明崇禎十三年(1640)冬天,原朝廷禮部侍郎錢謙益削籍歸鄉已經兩年。有一天錢謙益做在書房打盹,家丁報有人來訪。錢謙益望著對麵這個俊美的少年似曾相識,但一時想不起在哪兒見過。柳如是看出錢謙益心中的迷惑,鬼笑著吟出:
草衣家住斷橋東,好句清如湖上風;
近日西泠誇柳隱,桃花得氣美人中。
錢謙益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蘇州一帶名妓柳如是。
柳姑娘慕名錢謙益已久,錢學士也對這位才貌雙全的柳如是傾心。既然情投意合,他們很快舉辦了婚禮。
婚後,他們老夫少妻相攜出遊名山秀水,杭州、蘇州、揚州、南京、黃山,處處留下他們相偎相依的身影。一番遊曆之後,他們都特別鍾情於杭州西湖的明麗風光,於是在西湖畔修築了一座五楹二層的“絳雲樓”,畫梁雕棟,極其富麗堂皇。夫妻倆安居其中,日日欣賞西湖上的朝霞夕雨。春花秋月,時光如詩一般地靜靜流過。
甲申之變,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江南舊臣謀劃著擁立新君。馬士英推崇福王朱由崧,錢謙益則擁護潞王朱常範,最後福王得勢做了弘光皇帝。錢謙益害怕新朝廷與自己過不去,就趕忙巴結當權的馬士英,竟也獲了個禮部尚書之職,雖是空銜,卻讓他覺得安穩而風光。
但不久清軍攻破了南都,弘光朝廷為時一年的生命宣告結束,中國頓時成了滿清的天下。錢謙益作為舊朝遺臣,又是一方名士,必定會引起新政權的注意,不奉新朝便忠舊主,他麵臨著命運的選擇。柳如是目睹了清兵破城、掃蕩江南的種種慘象,內心悲憤不已,如今既然已是清朝的天下,她勸錢謙益以死全節,表示忠貞之心。錢謙益思索再三,竟然沒有同意柳如是的想法。他拋下柳如是,歸屬清朝做官去了。
錢謙益到京城後混得並不理想,他一心想著宰相的高位,最終還隻是得了個禮部侍郎的閑職,不免有些心灰意冷。而遠在西湖畔獨居的柳如是接二連三地寫來書信,一麵傾訴相思之苦,一麵勸他急流勇退,回去與她同享縱情山水之間的隱居生活。慢慢地,錢謙益動了心,想到:“功名富貴,貴在知足,年逾花甲,夫複何求!”終於下定了決心,於是向朝廷托病辭官,很快便獲得了應允,脫下官袍,再度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