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規矩,封建社會裏選拔官吏有“身、言、書、判”四項標準的考核。
在這四條標準之中,“身”居首位,“言”居次席。紀曉嵐既然能通過選拔任官,那必然是在“身、言、書、判”這四個方麵都合格。其必然通過了形體長相以及說話能力的考核。也就是說,紀曉嵐長相可能是有些缺陷,但至少不至於非常醜陋。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紀曉嵐的長相是:
第一,紀曉嵐從相貌來說一般,乾隆皇帝身邊英俊瀟灑的男人比比皆是,如和珅、王傑、董誥、福長安等人都是很英俊,相比之下他的長相應該屬於比較不好看的。
第二,紀曉嵐的確有些口吃的毛病,但並不嚴重。否則,劉統勳作為主考官,也不敢錄取紀曉嵐。
第三,紀曉嵐的近視應該是真的,這與他看書時不注意姿勢、平時又缺乏身體鍛煉有關。不過,那個時候像紀曉嵐如此有學問的人,近視一些倒不算什麼大缺陷!
相貌平平,有些近視眼,又有些口吃。這樣的人能得到向來喜歡英俊瀟灑的男人圍在身邊的乾隆皇帝的喜歡嗎?
紀曉嵐入主四庫館,慘淡經營了13年,其編纂的《四庫全書》幾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國曆史上的主要典籍。主管如此浩大的編書工程,本應受到聖上的信任、重用才是。但一次紀曉嵐為好友向皇帝求情,乾隆竟勃然大怒,當即罵道:“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皇帝並沒有把他當成獨當一麵的重臣,而隻是把他當作給皇帝解悶的戲子一樣。
在乾隆眼裏紀曉嵐不過是一介儒生,最多是個“禦用文人”。皇帝派他任職都察院,他判案不力,本應受罰,乾隆卻說:“這次派任的紀曉嵐,本來隻不過是湊個數而已,況且他並不熟悉刑名等事務,又是近視眼……他所犯的過錯情有可原。”
因為自己相貌不太符合乾隆皇帝的要求就不被重用,這給紀曉嵐帶來的第一個影響是造成他在待人接物方麵有些偏激、刻薄、諷刺多於幽默。
紀曉嵐於乾隆五十二年升任禮部尚書,此後任職兵部、都察院等,皆為掌印的堂官。按這樣的官位,如能循序而進,任個軍機大臣或者大學士都不成問題。但直到乾隆帝將帝位傳給嘉慶皇帝,紀曉嵐的職位仍沒變化。這就使紀曉嵐心中多少會產生一些不平衡。他經常會想方設法、利用一切機會去挖苦、諷刺別人,來發泄他心中的鬱悶和不滿!就像現在人說的一樣,紀曉嵐這個人嘴有些損,他的眼睛裏經常閃爍的都是別人的缺點,經常是罵人不帶髒字。時人有“紀文達公昀,喜詼諧,朝士多遭侮弄”的話語。
另外從一些奇聞逸事裏也可以看出這一點。紀曉嵐善於對對子,在他對對子或所講故事裏也經常出現一些挖苦諷刺同僚的話語,他似乎是用挖苦或戲謔別人的方法來排遣自己心中的憤懣。
從一則大家熟知的笑話裏,也可從側麵窺視出紀曉嵐的這種譏諷他人的性情。有一天散朝時,一個太監想聽紀曉嵐講笑話,紀曉嵐就假裝沉思一會說:“從前有一個太監……”說了這麼半句就停下來不再說了。這個太監等了半天,也不見他的下句,就問:“底下如何?”紀曉嵐答道:“底下沒了。”聞者泣笑皆非。
由此可見,紀曉嵐是個博學多識卻又語言尖酸刻薄的人。他相貌平平,眼睛近視,而略帶口吃。這可能和我們平時在電視劇裏所見那個巧舌如簧的紀曉嵐的形象略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