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術下命令掛出懸賞牌,果然有一個漢奸跑來獻計說:“宋軍的大海船,是靠風帆行駛的,隻要挑個沒風的日子出江,大船就駛不動了。”他還教兀術用火攻的辦法攻擊宋軍。
過了幾天,正遇到個大晴天,江麵上風平浪靜。金兵偷偷登上小船,分批渡江。韓世忠想用大船趕上去攔擊,但是因為沒有風,大船行駛慢,趕不上小船。正在著急的時候,金兵的火箭紛紛射來,射中了宋船的風帆。風帆起了火,整個船隻都延燒起來,船上的宋軍紛紛落水。韓世忠隻好放棄船隻,乘小船退回鎮江。
兀術擺脫韓世忠的阻擊,帶兵回到建康,搶掠了一陣,準備撤回北方,到了靜安鎮(今江蘇江寧西北),又遭到了嶽飛軍的襲擊,被殺得一敗塗地,狼狽逃竄。
文天祥獄中修道之謎
文天祥(1236-1283年),初名雲孫,字天祥,後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文天祥,南宋大臣,官職做到宰相。為官清正。在抵禦元軍入侵中,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在端宗景炎三年(1278)戰敗,為元軍所俘。他拒絕元將張弘範的誘降,認為自己是宋朝的“狀元宰相”,必須以死盡忠。後被殺害,成為偉大的民族英雄。他的許多詩文,流傳後世;他的氣節,光耀千秋。這是人們知道的一麵。至於他在晚年,得遇道家高人,修煉“大光明正法”的事,則少有人知。
文天祥在他的《指南後錄》中,記述他曾經遇到一位道家高人,名叫“靈陽子”,向他講述過道家的學問。文天祥在事後,寫了一首詩,抒發自己的感情:“昔我愛泉石,長揖離公卿。結屋青山下,咫尺蓬與瀛;至人不可見,世塵忽相攖。業風吹浩劫,蝸角爭浮名。偶遇大呂公,如有夙世盟。相從語寥廓,俯仰萬慮輕。”文天祥在這首詩中,敘述自己曾經遠離囂塵,結屋青山;想遇高人,不能如願;回身塵世,爭名染業;現遇呂公(就是靈陽子),大受教益。
又過了若幹年,文天祥另寫了一首詩。根據本詩題序,該書的編著者認為:那是文天祥被俘後,在獄中遇到異人後所寫。但這位編著者自己未修煉,他不懂得那位異人怎麼會進得獄中,傳授修道之法給文天祥呢?其實,視監獄若無屋,來去又自如的異人多的是,不足為奇。
下麵就是文天祥在獄中“遇異人,指示大光明正法;於是,死生脫然若遺矣!”他寫詩道:“誰知真患難,忽悟大光明。日出雲俱靜,風消水自平;功名幾滅性,忠孝大勞生。天下惟豪傑,神仙立地成。”如果說,文天祥的前一首詩,是寫他聞道受益;那麼,這後一首詩,就是寫他得道修煉了。他在獄中生活了數年。詩的一二句,寫他在遭逢大患難後,得到正法,了悟人生。三四句,是寫他修煉到了那種異常平靜的境界。五六句,寫對過往經曆的認識。最後兩句,寫真正的豪傑,心性極高的人,是會很快修成的,這也是他的“夫子自謂”。這一自評,也是恰當的。因為他已經過了生死關,把名利情都放了個幹淨。關於他的“死生脫然若遺,”現再補充一二。
文天祥在獄中,敵人要他寫信求降,即可出獄做官。他寫詩道:“無書求出獄,有舌到臨刑。宋故忠臣墓——真吾五字銘!”敵人殺害了他以後,在他的衣袋裏,發現一張紙條,上麵寫著:“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真是可歌可泣,感人至深啊。
文天祥以狀元宰相之身,為國為民,盡職盡責,正氣永存。而他自己,晚年聞道得法,得到了他早年所想得到的境界,真是足慰平生。這位狀元宰相,他最向往的是什麼?就是修煉啊!
張世傑為什麼要死守厓山
張世傑(?-1279年),範陽(今河北涿州)人。南宋末年抗元名將。德佑二年(1276),臨安淪陷時,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他與陸秀夫帶著宋朝“二王”(益王趙昰、衛王趙昺)出逃。後來剛滿7歲的趙昰即位為皇帝,是為宋端宗,定年號“景炎”。
張世傑、陳宜中怎樣會到福州去的呢?原來,在臨安被元兵占領、小皇帝趙顯被俘虜到大都去後,趙顯的兩個哥哥,九歲的趙昰和六歲的趙昺,在南宋皇族和大臣陸秀夫護送下逃到福州。陸秀夫派人找到張世傑、陳宜中,把他們請到福州。三個大臣一商量,決定擁立趙昰即位,繼續打起宋朝的旗幟,反抗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