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暴動的第二天,周朝的一個諸侯國衛過的國君衛武公就率領部隊開到鎬京城。這衛武公又叫共伯和。共伯和率軍到鎬京,本來是前來平判的,可是當他來到王都,起義軍已經散了,於是他就率領部隊,駐到了王宮裏。
厲王外逃,不敢回來,太子雖活著,但一來年幼,不能主事;二來找了替身才保了這條命,現在暴動剛平,還不能暴露真相。於是召公提議,國事暫時由共伯和代理,其他大臣一致同意,共伯和雖然是代理,但實際上行的是天子之職,所以這一年被稱作共伯和元年。也就是從這一年起,我國曆史開始有了準確的年代可以考查。
共伯和執政以後,采納了召伯虎的建議,廢除了當時的“專利”法,減少了名目繁多的賦稅,人民得以安生,社會發展穩定。
周昭王因覓白雉而葬身漢水之謎
周昭王,姬姓,名瑕。西周第四代國君,諡號昭王,周康王之子。昭王欲繼承成康事業,繼續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前980)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昭王十九年(前977),他親自統帥六師軍隊南攻楚國,全軍覆沒,死於漢水之濱。
周昭王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他最喜歡的是奇花異草,珍禽異獸,有了這些東西,昭王就不再理會朝政。有一天楚國派來一個使者,使者聲稱,楚王得到了一隻珍貴的白雉,要貢獻給昭王,因考慮到路途遙遠,白雉很難飼養,擔心路途遙遠途中死掉了,犯下欺君之罪,因此請天子親自去看。昭王一聽,頓時眉開眼笑,心想天下諸侯還有想著我的。為了顯示天子的威風,更為了看一眼那白雉,他決定親自去楚國一趟。
昭王南巡的消息一傳出,許多大臣紛紛前來勸阻。原來這楚國雖然是周朝的諸侯國,但遠離周朝都城,近些年來發展得很快,逐漸強大起來。與周之間還有過兩次戰爭,在這樣的情況下,天子要南巡,怎能讓朝臣們放心呢?可昭王為了顯示威風,哪裏聽得進這些勸阻的話?
周昭王出巡的路上途經漢水,昭王下令把附近漁民的船隻全部搜來,把船夫抓來,來往擺渡了兩天,才將南巡大軍全部運過河去。
周昭王渡過了漢水以後,命令軍隊向楚都丹陽發動進攻,可是楚軍早已有準備,打了幾仗昭王沒有占到什麼便宜,丹陽始終攻不下來。昭王的軍隊隻好拿老百姓出氣,從老百姓那裏搶劫了大批財物,就班師回朝了。
來到漢水,昭王的軍隊大吃一驚,河邊一艘船都沒有。昭王派武王到附近村莊裏搜了半天,也沒有搜到一隻。他們斷定是這些村民成心和昭王作對的,命令他們在3天之內,造出30條船來,交付周軍使用,否則格殺勿論。
第三天中午,村民果然劃著30條新船來到河邊。周軍渡河心切,就爭先恐後地上船。不料,船剛劃到河中心,竟都漏水。士兵們驚慌失措,30個船夫個個跳到河中,遊走了。30條船相繼散架,周昭王和他的軍隊連同馬車財物,都掉進了洶湧的河中。
一代君王,竟然為了一個白雉而送了性命,這樣的醜事自然不能讓百姓知道。經過商議,隻好推說昭王暴病而亡。
齊桓公招賢納士之謎
齊桓公(?-前643年),姓薑,名小白。春秋時齊國國君。
齊桓公為了稱霸天下,廣求天下賢士輔佐。衛國人寧戚聽到這個消息也想投奔桓公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但他家裏貧困,苦於沒人舉薦自己。最後他心生一計,於是就替衛國商人趕著貨車來到齊國。他們趕到齊國國都時,已經是傍晚,隻好露宿在城門的外麵。
這一天,齊桓公正好在郊外迎接賓客,夜裏打開城門,讓裝載貨物的車子讓開。迎賓隊伍中的隨從很多,火把也很明亮。這時,寧戚正在車下喂牛,遠遠地望見了齊桓公,悲從中來,於是就敲著牛角大聲地唱起歌來。
齊桓公聽到了歌聲,細細品味歌詞說:“真是與眾不同啊!這個唱歌的人絕對不是一個凡夫俗子!”說罷便下令把寧戚帶回去。
齊桓公回到宮中後,侍從們請示齊桓公如何安置寧戚。齊桓公賜給他衣服帽子,隨即召見了他。寧戚見到齊桓公後便用如何治理國家的話勸說他,齊桓公非常滿意。
第二天,齊桓公再次召見了寧戚。這一次,寧戚又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話勸說齊桓公,齊桓公聽了以後更加高興,準備任用他擔任要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