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這樣一句成語:助紂為虐。“紂”,是商代最後一位君主。“紂”是“殘義損善”的意思,說白了,就是十惡不赦的大壞蛋。大家對商紂王的了解,主要是根據《封神演義》這部神魔小說。這部明清小說的作者,他也沒有親身體驗過商紂王的時代,他當然是根據傳說和想象力虛構的。其中絕大部分情節,都是小說家言。不可當作信史。《史記》上講,商紂王“博聞廣見,才思敏捷,身材高大,臂力過人”。他曾經有過隻手托梁頂柱,徒手殺虎的事跡。他還具有對複雜事務迅速做出準確判斷的能力。足見此人是文武全才。他曾經攻克東夷,把國家疆土開拓到我國東南一帶,開發了長江流域,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東南地區。可以講,他大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曆史功績是不可抹殺的。
孔子的學生子貢認為:是有人故意置天下之罪惡於商紂王。子貢講的是“嫁禍於人”。子貢講的不無道理。周朝取代了商朝,勝者王侯敗者賊麼,這是曆史的規律。周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當然要對前朝進行反麵宣傳了。否則,這個周王朝建立的理由就不能成立。
商紂王,名叫帝辛,是商朝最後的一位君主。“紂”是“殘義損善”之意,“紂王”是後人對他的貶損評價。史書上記載的紂王的罪行有:沉溺酒色,奢糜腐化,殘忍暴虐,荼毒四海。近代曆史學家在考察了商紂王的70多條罪惡發生的次序之後,發現他的罪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加越多。也就是說,是後人編造的。那麼,為什麼要有意地醜化商紂王呢?
原因之一:他的政敵別有用心的宣傳
比如奢侈腐化,暴虐荒淫,鎮壓反叛,剪除異己,這是一切帝王的共性,並非商紂王獨有。這些劣跡為什麼表現在商紂王身上就那樣駭人聽聞,令人發指?應該說,是他的政敵在搞醜化和宣傳。
原因之二:把罪惡之源引到女人身上
妲己本來是紂王剿滅蘇部落的戰利品,也是紂王的玩物。可是,武王伐紂後一千年的《列女傳》把劣跡都歸於妲己一人,這就是“女禍亡國論”。在商紂王的故事裏摻和著妲己,既是小說家的調味品,也是封建文人為昏君開脫、愚弄人民的陰暗心理的表露。
原因之三:抹殺商紂王的曆史功績
據《史記》記載,商紂王博聞廣見,思維敏捷、身材高大、膂力過人。他的才智足以對複雜的事情迅速作出準確的判斷,他的氣力足以徒手殺虎。他一手抓九條牛的尾巴,往後一拉,九條牛隻有向後倒退。他曾經攻克東夷,把疆土開拓到我國東南一帶,開發了長江流域。
當時的東夷常向商朝發動進攻,擄去大量百姓作奴隸,對商朝是個威脅。紂王的父親帝乙就和東夷大戰一場,但沒有取得勝利。紂王登基之後,鑄造大量兵器,親率大軍出征東夷。東夷各部聯合起來進行抵抗,但擋不住紂王的攻勢。
紂王一方的箭鏃是青銅製造的,精巧而鋒利、射程遠、殺傷力大。兩軍對陣時,東夷的軍隊一批批倒了下去。據說,商軍如秋風掃落葉一樣,一直打到長江下遊,降服了大多數東夷部落,取得大勝。從此以後,中原和東南一帶的交通得到開發,中部和東南部的關係密切了。中原地區的文化逐漸傳播到了東南地區,使當地人民利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發展了生產。實事求是地說,這個曆史貢獻,應該記到紂王身上。
悠悠千年的曆史湮沒了事實的真相,就算紂王活到現在也未必能說清事情的原由,就讓我們懷著思古的幽情,一路探索和揣測這個千年的謎吧。
共伯和執政之謎
共伯和,名和,封於共(今輝縣)。因好行仁義而為諸侯稱道。周厲王無道被“國人”驅逐,諸侯推選他代行王政,號共和元年(前841),這是中國曆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共和十四年(前828)共伯使諸侯擁立姬靜為王,他又回到了共國。
周朝到第十五代國王厲王的時候,國家已經衰敗,經濟蕭條了。這時候外族入侵、侯國內亂,王朝的國庫變的空虛。偏偏新登基的周厲王又奢侈荒淫,揮金如土,使周王室的財政很快出現危機。
小貴族、小商人、手工業者開始聯合起來叛亂,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周厲王隻好帶著隨從,偷偷溜走。臨走前把太子靖托付給了召伯虎。
憤怒的起義群眾找不到厲王哪裏肯罷休,得知太子被藏在召伯虎家裏,於是就包圍了召公的家。召公心想:“過去天子不聽我的規勸,才落到今天這般地步。現在我把太子交出去,會對周厲王不忠,當初我曾向天子滿口答應保護太子的。他考慮再三,決定將自己的兒子冒充太子,交給了起義群眾,才使太子般躲過這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