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傳說拾遺、野史雜說——民間趣聞之謎(1)(2 / 3)

黃帝為什麼叫“黃”帝呢?這在古書裏是有解釋的。《淮南子》一書說:“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幫助)後土(管土的神),執繩(法)而製四方。”這是說因為黃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領,他專管土地,而土是黃色,故名“黃帝”。黃帝為什麼又名軒轅氏呢?根據史料記載,黃帝曾發明一種車戰法,打仗的時候,將士都站在戰車上;停戰休息時,將戰車連接起來,圍成一圈,指揮員在中間,隻留一個空當作為出入的門,起到了保護指揮員的作用。古人把帶有布幕的戰車叫“軒”,把兩輛戰車中間的空當叫做“轅”,因為黃帝是這種車戰法的發明者,所以後人便又把黃帝叫做軒轅氏。

在傳說中,黃帝是個非常聰明能幹的人物。他既會推算天文,製定出中國最早的曆法,又會製造車、船和指南車。他還精通醫術,和神醫岐伯一起研究出一套診治方法。他和岐伯關於醫學的對話,被後人編成我國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黃帝的妻子嫘祖也很能幹,她教人民養蠶,總結出一套喂蠶、繅絲、織帛的經驗。從此人們既會製衣,又會作冕,還能製鞋,從上到下都裝束起來,徹底改變了上古時代人類穿樹葉獸皮的原始習慣。古代的人受飲水限製,居者靠河流,牧者逐水草,很不方便。黃帝發明了井,人們才有可能到遠離河流的地方去開發。當時的人還不會蓋房子,穴居野處,構木為巢;又是黃帝教給人們“伐木構材,築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黃帝手下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他們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比如,文字學家倉頡,造出了象形文字,音樂家伶倫分出十二音階,配成樂曲;精通數學的隸首,製定了各種度量衡等等。

黃帝還是古代主持正義力量的代表。古書上說,他辦事公道,受到了周圍許多鄰近部落的擁戴。當時有一個南方部落的首領蚩尤,勇猛善戰,常常憑借著自己的強大力量,進攻別的部落,燒殺搶掠,使得人們不能安定生活。蚩尤把矛頭指向了曾與黃帝結成聯盟的炎帝部落,把炎帝部落趕到了黃帝控製的河北省涿鹿地區。蚩尤乘勝追擊,又跟蹤到了涿鹿。在這裏,終於和黃帝部落展開了一場惡戰。涿鹿之戰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次相當激烈的戰爭。傳說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施展法術,戰場上突然間風雨大作,使黃帝部眾迷失了方向。黃帝布下出奇製勝的陣式,又利用了風後所製造的指南車,辨別了風向,才把蚩尤打敗。黃帝乘勝追到山東,捉住蚩尤殺掉,把蚩尤的頭帶回涿鹿,埋在那裏。所以至今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東南的涿鹿縣,還有一座蚩尤墳。

關於黃帝之死,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神話。據說,他並沒有死,最後的歸宿是乘龍升天了。因此,現在陝西黃陵前的圍牆正麵,還有一塊石碑,上麵刻著四個大字,叫做“橋山龍馭”,就是指的這個故事。這更說明黃帝受到人們無比的崇敬,人們不希望他死,希望他永生。這個神話,表達了他的部族和後代們的美好願望。

木匠史祖巨大發明成就之謎

魯班,姓公輸,名般。因是魯國人(今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前507),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前444)以後,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裏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又如墨鬥、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的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麵貌。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名師巨匠,把他尊為我國土木工匠的始祖。

魯班的發明創造有多種,散見於戰國以後的書籍中,主要有:

(1)機封。《禮記·檀弓》記載他設計出“機封”,用機械的方法下葬季康子之母,其技巧令人信服。但當時盛行厚葬,這種方法未被采納。

(2)農業機具。先進農機具的發明和采用是中國古代農業發達的重要條件之一。《世本》說魯班製做了石,《物原·器原》又說他製做了礱、磨、碾子,這些糧食加工機械在當時是很先進的。另外,《古史考》記載魯班製做了鏟。

(3)木工工具。古代的許多器具是木製的,因此,精巧的工具對木匠來說十分重要。《物原·器原》說魯班製做鑽、括(矯正木材彎曲的工具)。《魯班經》還把木工所用的曲尺稱為“魯班尺”,說明古代工匠認為曲尺是魯班發明的,但這隻是傳說,曲尺在魯班之前已是常用木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