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出發尋找恐龍化石前,要熟悉和翻閱有關地區的地質、古生物資料和文獻。首先要有某一地區的地質圖。地質圖上會告訴你所要知道的中生代地層分布和出露的情況。
如1979年11月,重慶自然博物館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織了一支野外考察隊,專門對四川盆地恐龍化石作過一次曆時兩個多月的調查。調查前先做一個計劃。室內的主要準備工作是查閱調查地區的有關地質、古生物文獻資料和地質圖,通過這些資料了解該地區中生代地層分布和出露情況。然後選擇考察路線。當時他們選擇了川東的華鎣背斜、盆地西北緣的大巴山南側褶皺帶,確定龍泉山背斜,威遠、自貢兩隆起區為考察主要地區。為什麼要選擇這些地區呢?有兩個原因。其一,從四川省地質圖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中生代各個時期的陸相地層在背斜,隆起的兩翼出露齊全;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的地層,層層疊疊躍然紙上。其二,根據前人工作的成果和群眾發現化石的線索,也大多集中在這些地方,說明這些地區是恐龍化石埋藏和出露豐富的地區。依據這樣兩個條件,就可以避免在野外盲目地亂跑,基本上做到有的放矢,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到了野外,第一步工作是要訪問當地的老鄉,因為當地的居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那裏,他們對那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他們會給你提供許多化石線索。國內許多重要的化石和著名的化石產地,大多是老鄉們發現的,如四川盆地自貢伍家壩化石點、旺蒼西河鄉恐龍化石點、重慶同興鄉恐龍化石點,等等。恐龍化石工作者和群眾取得廣泛聯係,對尋找恐龍化石獲益匪淺。
野外工作除了在群眾中作化石線索的調查訪問外,第二步是到衝溝、斷岩上找化石。因為衝溝裏有許多石頭(地質術語叫“轉石”)是從山坡或斷岩上滾下來的。若在轉石裏發現化石後,沿著衝溝向上向溝壁左右山坡追尋,就有可能找到化石的埋藏地。陡坡斷崖由於長期裸露地表,成年累月受自然力的風化,有的恐龍化石也隨之暴露於地層斷崖的斷麵上,或墜落於坡腳。如1978年,考察隊來到旺蒼西河鄉,打聽到當地有個煤礦退休工人,他嗜好打獵,於是他們訪問了他。從交談中他提供了化石線索。考察隊據此判斷:這一帶侏羅紀地層出露很好,岩石的顏色不單調,是很有可能找到更多化石的地區;光禿的山包沒被農田熟土覆蓋,衝溝和斷岩又十分發育,容易發現恐龍化石的露頭。
經過綜合分析,考察隊立即展開了詳細的野外調查工作。在紅衛村的一戶農民家的屋側,一個陡崖的腳下發現了恐龍的尾椎化石碎片。這骨片是從什麼地方掉下的呢?是水衝來的嗎?不,這裏沒有水溝;是坡上翻滾下來的嗎?那很有可能。最大的可能還是從那旁邊的斷崖上風化後掉下的。在山上爬上爬下幾天確實夠累的,這一塊恐龍化石的意外發現,使大家疲勞頓消、十分高興,即是陡崖,也得設法爬上去看看。終於不出所料,上麵還有五六個連續的恐龍脊椎化石清晰可見。結果在方圓400平方米的山坡上,有一半出露了含化石的地層,隨處都有化石出露,這真是個重要發現。在這種情況下,化石的采集工作,還是沒有完,大家對化石點進行拍照,並繪好化石產地的素描圖,還在化石點的崖點上做了重要標記,這個點的野外工作才算告一段落。至於化石的發掘工作就放到以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