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蛋化石是化石世界裏的珍品。
不知什麼原因,已經從地球上銷聲匿跡了7000萬年之久的恐龍,近年來突然引起了全世界人們的極大興趣。特別是中國河南西峽地區恐龍墓地的發現,使人們的注意力又集中到恐龍蛋上,想借此進一步探索恐龍的許多自然之謎。
夢裏尋覓千萬遍
自從1841年英國鄉村醫生曼特爾發現恐龍化石以後,恐龍骨骼化石各地都有發現,惟獨不見蛋化石的蹤影。其實恐龍蛋化石的碎片和完整的蛋化石,早就被人們發現了,而遺憾的是當時人們不認識這些化石是什麼,也沒有把它們與恐龍聯係起來。直到恐龍被發現36年以後的1877年,法國一位古生物學家才第一次將早已發現的恐龍蛋化石與恐龍聯係起來,但這一重大發現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有人認為,恐龍蛋化石1923年才被首次發現,是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到中亞地區考察時,在蒙古戈壁灘上發現的。其實,法國早在1859年和1869年於法國南部先後發現了恐龍蛋化石。遺憾的是,當時法國的考古工作者沒有將它們與恐龍聯係起來。到了1877年,法國古生物學家保爾·格爾維斯對已經發現的恐龍蛋再研究時,由於在恐龍蛋同層位發現了恐龍的骨骼化石,他首次提出這些蛋化石可能是恐龍蛋,但他不能十分肯定。
直到1923年,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正式發表了他們發現恐龍蛋化石後,法國科學家如夢初醒,才確認自己發現的蛋化石就是恐龍蛋。
“石蛋”變“金蛋”
自從在蒙古發現恐龍蛋化石之後,全世界關於恐龍蛋化石的發現日益增多,直到80年代終於在美國蒙大拿發現了正在孵化的恐龍蛋,這批恐龍幼仔被鑒定為棱齒龍和鴨嘴龍。另外,在美國和加拿大還發現了一些幼年個體的恐龍化石與一些蛋的碎片保存在一起,被認為是剛剛出殼的恐龍。這就增加了化石的科學研究價值。
恐龍蛋化石的不斷發現,對各大自然博物館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1992年,美國紐約自然曆史博物館為籌措前往蒙古考察恐龍蛋化石的經費,竟然忍痛割愛,將1枚館藏的恐龍蛋化石以5000美元賣給了科蓋特大學,石蛋變成了“金蛋”,成了當時一大新聞,小小石蛋,何故視若掌上明珠,身價倍增?
據目前所知,除南極和澳洲外,世界各地均發現有恐龍蛋化石。但恐龍蛋往往都不與恐龍骨骼化石保留在一起,而且大多支離破碎,比較難發現。1974年以前全世界館藏的恐龍蛋化石充其量也不過500枚。
恐龍蛋與它們那些稀奇古怪的恐龍身體相比,並無驚人之處,但能在地層中經曆1億年之久,實屬不易。不同類型的恐龍所產的卵是不同的,但誰也無法判斷恐龍能產什麼樣的卵,不過就其形狀而言,有橢圓形、扁圓形、橄欖形、圓球形,甚至還有玉米棒似的樣式。論其個體大小,雖不像鳥蛋那樣懸殊太大,其差別也較明顯,最大的長徑有50厘米,最小的不到10厘米;蛋殼較厚,厚度多在0.5~8毫米之間,是世界上最厚的蛋殼。如此小的蛋卻能孵化出碩大的恐龍,顯然,這又是一個不解之謎。
西峽恐龍蛋的發現1974年,首先發現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的是河南省地質局第十二支隊的地質工作者。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當地一些農民把它當做“界石”立在田埂地邊,錯把寶貝當廢石;加之當時數量少,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直到90年代,隨著成千上萬枚恐龍蛋的出土,人們知道它的價值,每枚被賣到上千元。這些中國的“石蛋”竟然漂洋過海,流入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