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我國發現了多少恐龍腳印化石(1 / 1)

我國是恐龍之鄉,中生代時曾有大量恐龍居住在此。它們死後不僅留下大量遺骨,而且也留下了腳印。

恐龍腳印化石在我國分布比較廣,四川、重慶、雲南、陝西、河北、湖南、山東、內蒙古、吉林等地均有它們的蹤跡。

重慶自然博物館珍藏的恐龍腳印化石多達200餘件,為全國之最。

在四川省及重慶市發現的恐龍腳印化石多達400個以上,分布在彭州、資中、嶽池、峨嵋、威遠、大足等7個縣市。其中有我國最早的恐龍腳印化石,時代是三疊紀晚期。那時的恐龍腳印化石如鳳毛麟角,極為稀有珍貴。

四川省發現的一件恐龍腳印化石非常大,那是四趾足印,長50厘米,寬40厘米,差不多有一張小方桌那麼大,是由侏羅紀恐龍留下的。

雲南省晉寧夕陽彝族自治鄉的彝族同胞,把當地出露地表的一行恐龍腳印化石叫做“金雞爪”,而且賦予濃厚的迷信色彩。

1954年在遼寧省朝陽縣羊山區大四家子西溝發現的恐龍腳印化石,其數量之多,分布範圍之大,在國內外是少有的。這些腳印是三趾恐龍留下的,因很像雞爪,所以被當地老鄉稱做“雞爪石”。這一腳印化石分布在砂岩層麵上,在山溝裏連續分布達3000米。腳印很清晰,好像恐龍剛走過似的。所有腳印的外形都一樣,但大小變化不一。腳印平均長9.5厘米,最寬處6厘米。

這是兩足行走的恐龍踩出來的。它們成群結隊路經這裏,並向東走去(因為腳印的腳尖都朝東),大概東邊有水源。

我國近年在內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查布蘇木鄉發現的恐龍腳印化石數量之多、分布範圍之大,創中國和亞洲紀錄。在這裏,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恐龍腳印多達近萬個,集中分布在長約80千米的白堊紀早期的灰色岩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