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七 方略(1 / 2)

內閣的排名從來沒有正式文件加以規定,基本是按照“論資排輩”四個字來的。不過這個資曆卻不是當官的資曆,而是從進入內閣開始算資曆。哪怕仕宦資曆比其他閣老都要低,但隻要他入閣早一天,在內閣的排名就要高一等。

然而隆慶朝的內閣實在有點亂。

徐階致仕之後,內閣中隻有李春芳、陳以勤、張居正三人。考慮到閣員一般為雙數,所以補進了趙貞吉。

趙貞吉來得晚,但是官場資曆卻高,脾氣又暴躁。當年俺答入寇,因為與嚴嵩意見不同,他甚至找上門去痛罵嚴嵩。這樣一個火爆脾氣,焉能把李、陳、張三人放在眼裏?

所以趙貞吉以墊底閣老的身份,對張居正一樣當麵辱罵,譏諷他讀書少,沒文化。

張居正將高拱引為同誌,拉進內閣,多少也有製約趙貞吉的意思。

果不其然,高拱這麼個更火爆的人進了內閣之後,位次在趙貞吉之下,卻立刻跟趙貞吉對上了手。隆慶帝為了幫自己最最親愛的老師,破例讓高閣老兼任了吏部尚書。

隆慶之前的皇帝雖然重用內閣,並形成了分管概念,但是閣臣不兼任部堂這個規矩是有道理的。在沒出事的時候,大家看不出這個道理所在,隻能泛泛說一句“權力製衡”。等高拱兼任了天官實職之後,威力頓顯,碾壓一般地將趙貞吉壓了下去,儼然一副首輔的姿態。

而高拱的治政綱領也因此出台。

很簡單一句話:盡反徐階所為。

徐階親筆寫的三大綱領從內閣搬到了倉庫,坐在內閣裏的當家人要開始一場大清算。從嘉靖後期的遺詔問題入手,重點包括大禮議諸臣的平反,一直到如今各項政策,凡是徐階說東,必須轉西;凡是徐階說是,必須言非!

這就叫撥亂反正。

……

徐元佐回到郡城徐府的時候,來拜訪徐階的馬車擠到了牌坊之外。他隻是粗粗掃了一眼,就看到這些人愁雲慘淡,好像天要塌下來一般。

這些人都是家有官員在朝的縉紳人家,為自己的親友來討個章程。

即便沒看過曆史書的人,也該知道高拱上台之後肯定是要清洗台垣言官的。

高閣老一飯之德未必償,但是睚眥之怨必定報。

徐元佐一進門,就被請入了大書房。

這裏是徐階與一應士子開文會的地方,能夠容納十來人。在場之中自然沒有官員,不過都是跟官員有直接關係的人。他們負責打聽消息,同時也看徐階是否會出頭,以此決定家人朋友在北京的反應。

若是徐階說一聲:我意複出。

不數日朝中言官就會再次掀起倒高浪潮。

當然,徐階是不可能這麼做的。

徐璠和徐元春也陪坐當場,另有一個麵色柔弱的年輕人,乃是不常見的徐瑛。不管怎麼說,徐瑛也是有官身的人,出來鎮鎮場子全當個擺設。從他神遊天外的呆滯模樣來看,他也的確完美詮釋了“擺設”兩字。

眾人看到徐元佐麵帶笑意進來,眼睛漸漸撐圓,各個都想問一聲:你腦袋被驢踢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