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級艇是美海軍反譜核潛艇的主力,由於它具有高航速和幾乎無限的續航力,因此可以在水下長期跟蹤敵高速航行的大型水麵艦艇部隊。戰時可利用其高航速突破對方警戒,用反艦導彈實施第一次打擊,繼之用反潛魚雷擴大戰果。打擊陸上目標是裝備了“戰斧”式巡航導彈的該級艇的最新使命,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向伊拉克發射了上百枚戰斧巡航導彈,其中就有該艇的功勞。它不僅可以用來襲擊敵沿海港口和設施,還能襲擊內陸軍事目標和交通樞紐,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多用途核動力攻擊潛艇。

另據報導,美軍還在試驗為該級艇換裝陸軍的戰術導彈係統,以取代現裝的亞聲速“戰斧”巡航導彈。換裝後,打擊(500~600)千米距離的目標隻需10分鍾,比現在的1小時大為縮短。新型導彈配備數量約為每艇12枚。

俄羅斯“台風”級核潛艇

“台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是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潛艇,首級艇於1977年開工,1980年服役,共有6艘。該級艇艇長171米,寬25米,吃水13米,水上排冰量為21500噸,水下排水量為26500噸;裝有2台壓水反應堆,2台蒸汽輪機,雙軸,導管螺旋槳,水上航速19節,水下航速26節,下潛深度300米。編製150人,實行兩班艇員輪換製。

主要裝備20枚SS-N-20彈道導彈(射程12000千米),每枚又帶有(6~9)個威力為10萬噸TNT當量的分導式多彈頭,可以打擊世界上任何戰略目標。另外還裝有SS-N-15、SS-N-16反潛導彈和6具魚雷發射管。總裝載量為36枚魚雷和反潛導彈。電子戰支援設備有“圓邊帽”

警戒雷達,“園林燈”測向儀、“克裏姆尼”2敵我識別器。

該艇還配有先進的電子設備和聲呐係統,並具有在北極3米厚的冰下航行能力。

1982年10月14日,該級艇首次進行了水下齊射4枚導彈的試驗並獲得成功。

法國“紅寶石”級核潛艇

該級艇長72米,寬76米,吃水64米,水下排水量2670噸,水下航速25節,下潛深度300米,是世界上噸位最小的核潛艇。首艇於1976年2月開工,1979年7月下水,1983年2月服役。到1993年首批建造6艘。

該級潛艇裝備“飛魚”導彈,有4具533毫米魚雷管,總裝載量18枚魚雷和導彈。該級艇最引人注目之處是它的CAP型壓水堆。這種壓水堆具有結構緊湊、係統簡單、體積小、重量輕,便於安裝調試,可提高軸功率等一係列優點,並且有助於在反應堆一回路間采用自然循環冷卻方式,以降低潛艇的輻射噪聲。

該級艇裝備了先進的聲呐和火控係統,以及2部具有熱成像、激光測距功能的潛望鏡和若幹部雷達。

該級艇從第五艘艇“紫寶石”號開始進行了較大改進,排水量增大,艇體增長,魚雷裝載量從18枚增至22枚,下潛深度由300米增至350米,自持力由45天增至70天,電子設備也相應進行了改裝,使艇的技術水平有了較大提高,更適合於反潛作戰。

法國“凱旋”號核潛艇

法國“凱旋”號核潛艇是目前世界上最“安靜”的海上平台。該艇總長138米,寬125米,高125米,全高213米,尾水平鰭寬17米,水麵航行吃水10米。水麵排水量12640噸,水下排水量14335噸。水麵航速20節,水下航速25節。自持力(60~70)晝夜。下潛深度超過300米,潛望鏡航行深度25米。艇員編製共111名。主要武器有M-45戰略導彈,戰略導彈發射筒16座,另裝有“飛魚”SM-39型潛艦戰術導彈。

“凱旋”級核潛艇采用了流線形外形,強調控製流體噪聲,減少能產生渦流噪聲的附體,對於必須保留的附體外表都采用了麵過渡處理圓滑。指揮台圍殼、水平穩定鰭、水平舵、垂直舵、耐壓壓載水艙等的外形都經過法國海軍“加雷恩”流體研究所專門的風洞、水池試驗確保降噪。上層建築與甲板成為一體呈平拱形,與耐壓殼體連接以弧麵相切,指揮台圍殼四周都有大弧形填角,保持光順流線形。在導管內外可能還貼敷有消聲材料,降噪效果更加明顯。

1995年2月首次水下發射M45型導彈試驗,(7~8)月完成首次水下長航試驗。1996年5月正式交艇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