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巡洋艦(1)(2 / 3)

然而,這次協定並沒有限製住軍備競爭的勢頭,隻不過在形式上作了某些變換,實際上是一紙空文。當時,德國就曾秘密建造了3艘排水量12萬噸~15萬噸的巡洋艦,然而,他們將其稱為“袖珍戰列艦”。毫無疑問,作為戰列艦,其噸位、火炮口徑均在協定的範圍之內,這3條名為“袖珍戰列艦”的巡洋艦,其速度快於當時的戰列艦,為26節~28節,火力強於巡洋艦,有8門280毫米主炮,動力裝置由8部柴油機帶動兩個螺旋槳,續航力可達2萬海裏。當然,這種所謂的“袖珍戰列艦”在溫情脈脈的麵紗撕碎之後就恢複了它本來的名字--巡洋艦。英國、日本、意大利、美國也搞了許多小動作。比如,英國建造的所謂條約型巡洋艦完全按190毫米主炮進行艦體設計,隻不過先裝了152毫米主炮,以待條約失效後迅速改裝190毫米主炮。日本也是這樣,其建造的輕巡洋艦雖按5座雙聯裝203毫米炮設計,但裝了5座三聯裝155毫米重炮,以掩人耳目,其結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聲還未打響,所有的155毫米主炮全都換成了203毫米主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巡洋艦還有這樣一個顯著的發展,那就是:當時的巡洋艦普遍裝備了水上飛機,每艘一般裝載2架左右,個別載4架。

俄國“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1917年11月7日晚9時45分,俄國彼得堡涅瓦河上,一艘名為“阿芙樂爾”號的巡洋艦緩緩駛到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巢穴--冬宮附近,昂起了它那粗大的炮管。

“立即炮擊冬宮!”遵照列寧的命令,“阿芙樂爾”號的前主炮發出了震驚世界的轟鳴。在一片隆隆炮聲中,成千上萬的工人和士兵高呼著口號,直搗冬宮……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宣告了一個舊政權的滅亡,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在炮聲中誕生了。

“阿芙樂爾”在俄語裏韻含義是“黎明”、“曙光”或“東方紅”。在羅馬神話中,“阿芙樂爾”指的是司晨女神奧羅拉,她每天黎明時喚醒人們,給大地送來曙光。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不辱其名,它的一聲炮響,成了一個新世紀開始的禮炮和宣言,名副其實地充任了呼喚黎明的司晨女神!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重6731噸,艦長124米,寬18米,吃水7米,主機最大功率2萬馬力,甲板等部位有防彈裝甲覆蓋,其厚度為635毫米,主要武器有152毫米主炮8門,75毫米副炮24門,37毫米小口徑火炮8門,另有魚雷發射管3座,編製艦員578人。1900年5月,“阿芙樂爾”

號巡洋艦在涅瓦河畔的聖彼得堡下水,當時,沙皇與皇後親臨造船廠,參加了它的下水典禮。

“阿芙樂爾”號投身革命之前,走了一段坎坷的航程。

1903年,她編入波羅的海艦隊服役。1904年2月10日,日俄戰爭爆發後,為了增援被日軍圍困在旅順港內的遠東艦隊,沙俄從波羅的海抽調艦隻,“阿芙樂爾”號被選中,10月16日隨艦隊出征。

10月22日午夜,因“阿芙樂爾”號掉了隊,擔任警戒任務的軍艦誤將它當作來襲的敵艦,向艦隊發出了報警信號,各艦慌忙開炮。一時間,炮聲大作,陣陣炮火射向“阿芙樂爾”號,後來發現是打了自家人,這才停下火來,“阿芙樂爾”號此時已身中5發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