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知道,血液能夠保持流動不已,是因為血壓推動的緣故。
所謂“血壓”,就是血管內的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血壓形成的基礎,首先是血管內有一定的血量。
當心髒收縮時,壓迫血液流向主動脈,使血管內血流量增多,對血管壁的壓力增高,這時的壓力稱為“收縮壓”,一般為100~120毫米汞柱;心髒舒張時,則心髒射血停止,主動脈內的血量減少,對血管壁的壓力也隨之降低,這時的壓力稱為“舒張壓”,一般為60~80毫米汞柱。
正常人的血壓,可以隨機體活動的情況而波動,但總會維持在較穩定的水平。
是什麼原因,使人的血壓不高也不低呢?
原來,我們的中樞神經係統內,有調節心髒、血管活動的中樞。從脊髓到大腦皮質,都有調節心血管活動的神經細胞群,但基本的中樞在延髓。延髓有“心加速中樞”、“心抑製中樞”、“縮血管中樞”和“舒血管中樞”。這些中樞通過傳出的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控製心髒和血管的活動。
實現控製血壓的最基本方式,仍然是反射。
調節心髒和血管活動的反射很多,其中最基本的一種叫“減壓反射”。這種反射的感受器在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的血管壁內。
當血壓升高,牽張血管壁時,便使這些感受器受刺激而興奮,使減壓反射增強,導致血壓下降;反之,在血量減少、血管內壓力降低時,對感受器的刺激減弱,減壓反射活動就減弱,而使血壓升高。
所以,減壓反射就像牧民手中控製駿馬奔跑的韁繩一樣,使血壓不受體內外各種刺激的影響,而維持相對穩定。
但是,這種調節效應是有限的,隻能在血壓短暫波動時,調節效果才最好。如果發生了急性大失血,血壓明顯下降的時候,通過這種反射並不能把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還必須調動人體內的其他調節機製,以及采取藥物治療,方能使血壓恢複正常。
在長期患有高血壓病的情況下,減壓反射的作用也同樣不能把血壓降到正常水平,而需要用藥物及其他措施來控製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