睜開你的眼睛環顧四周,這很容易。全部景色一齊湧入眼中,一切都一覽無餘,一切都並非虛構,一切都井然有序。
好了,現在忘掉你眼中看到的所有事物,因為,根本就不是這樣來看世界的。
那麼你大腦中的傳導神經會如何處理這一刻的體驗呢?
讓我們想像一下,當你轉過街角,被一頭犀牛擋住去路時,你的大腦會做些什麼呢?
首先,你的大腦必須接受原始感覺。犀牛和每一件你看到的事物都能反射不同亮度和波長的光線。光線會投射到你眼球的後部,由那裏一層帶顏色的神經細胞即視網膜接收。
看到的景像隨後會被傳送到腦後的枕葉處。你所看到的圖像被映射在一塊手掌大小的初級視覺皮層上,這塊兩微米(1/12英寸)厚的片層結構中密集了大約五億個相互連接的神經元。
你已經覺察到所有的事情了嗎?不,盡管這張圖片已做了一些初級變形和修整。初級視覺皮層,又稱Vl區,它隻是信息傳遞的第一站。以下是對整個視覺處理過程的詳細分析。
人腦皮層中有約30個模塊專門用來提取視覺體驗時的細節影像。從身體結構上講,腦皮層隻是一張由相同物質連續組成的薄片。從理論上講,雖然腦皮層是一塊塊處理區域的嵌合體物質,但每一塊小處理片都與另一塊連接,由此形成一種不斷增強的大規模活動。
自此當你繞過街角時,你所看到的信息模式便擴散到初級視覺皮層上。我們就從這塊視覺處理區開始了解整個視覺處理過程。接下來是V2區,該區對於突出你所看到的景物的四周界線和輪廓效果是很重要的,就好像在物體周邊畫上一圈明顯的黑邊,使物體的形狀能夠從背景中突顯出來。再接下來是V3區,該區會對視覺信息進行形狀分析和進一步透視,同時V4區將接收到的波長信息轉化成曾經體驗過的一種顏色。隨著分析的繼續,每一層視覺處理區都會為下一層區提供活動以提取更多精確的細節。當視覺圖像進入大腦後,由於大腦無法對整體的視覺圖像進行處理,因此它便將圖像分解成小塊,分別提取其中的信息,再將各部分的信息疊加起來。事實上,顏色、動作、形狀等各種感覺都會伴隨視覺感覺一起出現--這種所有感覺的同時出現,稱為“瞬間排列”。
兩條傳導路徑
在視覺處理過程剛一開始時,分層視覺分析便形成兩條處理路徑。一條分析路徑自大腦上部沿頭骨底部傳向頂葉,集中分析“在哪裏”的問題,主要指動作及位置。神經元在篩選出交替的位置信息的同時,會將我們自己的動作從我們看到的圖像中剔除,因此我們能分辨出是我們正在靠近那個物體,還是物體正在靠近我們。當這條路徑到達大腦頂端的時候,會使我們對身處的空間產生一種整體感覺--即視野中的許多景物離我們是近還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