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一行對我國的天文曆法研究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一行圓寂後,唐玄宗便諡以“大慧禪師”美稱,並為一行“製碑文,親書於石”,又“出內庫錢50萬為起塔於銅人之原”。《宋高僧傳》說,天下釋子無不以此為榮。實際上,一行的成就也是中華民族的光榮。
《新唐書·天文誌》說:開元十一年(723年),一行和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用銅鐵鑄成可以測量星宿運動和考察月球運行規律的黃道遊儀。測候結果,證實了恒星的位置有移動,畫成三十六張圖,深得唐玄宗的嘉許,親為黃道遊儀製銘。接著,一行又受詔和梁令瓚等製造渾天儀。渾天儀又稱渾儀,是我國古代研究天文的重要儀器,創始於西漢武帝時代的洛下閎。東漢安帝元初四年(117年),張衡就改用漏水來轉動;後來又屢有修改,經過一行和梁令瓚的改製,才比較完備。
《舊唐書·天文誌》說:“鑄銅為圓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數。注水激輪,令其自轉,一日一夜,天轉一周。又別置二輪絡在天外,綴以日月,令得運行。每天西轉一匝,日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二十九轉有餘而日月會,三百六十五轉而日行匝。仍置木櫃以為地平,令儀半在地下,晦明朔望,遲速有準。又立二木人於地平之上,前置鍾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動擊鼓,每辰則自動撞鍾。皆於櫃中各施輪軸,鉤鍵交錯,關鎖相持。既與天道合同,當時共稱其妙。鑄成,命之曰水運渾天俯視圖,置於武成殿前以示百僚。”由此可以考見當時的創造精妙。
《新唐書·天文誌》又說:“中晷之法:初(李)淳風造曆,定二十四氣中晷,與祖衝之短長頗異,然未知其孰是。及一行作《大衍曆》,詔太史(按即太史監南宮說、太史官大相元太等)測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為定數。”這就是用圭表測量日影於同一時間在各地投影的差數(即所謂“影差”),以計算太陽距離赤道南北遠近的方法。如太陽走到最北而位置最高的時候,圭影最短,就是夏至節;太陽走到最南而位置最低的時候,圭影最長,就是冬至節,依此可以區分二十四節氣和測定時刻。一行根據當時實測的結果,計算出來大約526裏(唐裏小程每裏為300步,合454.363公尺)270步,影差2寸有餘,糾正了《周髀算經》“王畿千裏影差1寸”的說法。影差與北極的高度有關,而一地的北極高度即等於該地的緯度。所以一行“大率351裏80步而極差1度”的議論(《新唐書·天文誌》),就是說明緯度1度的長度,亦即子午線一度的長度,比公元814年回教王阿爾馬蒙的實測子午線早90年。
《新唐書·天文誌》說,一行根據許多資料作《複炬圖》,南自丹穴,北至幽都,每極高移動一度,就注明它的差數,可用以確定日蝕的偏全和晝夜的長短。後來昭宗時代(公元889-903年)的邊岡重訂曆法,認為一行此圖非常精粹,是不可磨滅的作品。
1樓昵稱:開心果
一行怎麼測子午線的?而且,那個時候的人就知道地球是圓的了嗎?
2樓昵稱:妞妞
子午線即地球的經度線。測量子午線長度可以確知地球的大小。子午線長度是地理學、測地學和天文學上一項重要的基本數據。唐代天文學家僧一行在我國和世界上最早發起和組織了測量子午線長度的活動。
3樓昵稱:豆豆
一行的生日是什麼時候啊!
4樓昵稱:草根
他的生日已經無從考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