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公元683-727年),俗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省南樂縣)人,唐代高僧和傑出的天文學家。
一、生平簡介
一行自幼天資聰敏,過目不忘。20歲左右便博覽經史,對天文曆算尤感興趣,精於曆象陰陽五行之學。其時正值武三思專權,武三思出於某種目的,想與一行結交,一行卻鄙視武氏作為,躲著不見。二十四五歲,一行便出家為僧,師事嵩山沙門普寂。普寂讓他四出遊學,增長學識。據說,一行曾為了學算術,不遠千裏來到天台山國清寺,向一位隱名大師請教。得其指點後,一行算術更精,聲振遐邇。
一行
景龍四年(710年),唐睿宗李旦即位,睿宗便命東都留守韋安石禮聘一行出山,一行又稱病婉拒,隨即又回到荊州當陽山,向沙門悟真學習梵律。到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又命一行族叔張洽到荊州,硬將一行請出山。玄宗將一行請入皇宮後,問他有什麼本領。一行謙虛說:“略能記覽,他無所長。”玄宗便叫宦官拿出一本宮女名冊,一行瀏覽一過,便能掩卷背誦,無一遺漏,玄宗降榻施禮,稱讚一行為聖人。
此後一段時間,一行常留住宮中,玄宗數訪以安國撫民之道,一行多能坦率應對。如開元十年(722年),玄宗愛女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主管部門優厚陪嫁,一依皇姑太平公主舊例。一行以為,高宗末年,唯有一女,因此厚禮陪嫁,後來太平公主驕奢幹政,也終於得罪,所以不應引太平公主為例。玄宗采納了一行意見,立即收回成命,仍依常禮發遣。一行的諫諍,大都如此。
一行進京前一年,印度高僧善無畏也來到長安傳播佛教密宗。一行進京後便拜善無畏為師,並成為善無畏得力助手之一。一行不僅協助善無畏翻譯《大日經》,而且還撰寫了《大日經疏》20卷。《大日經疏》除了對經中“文有隱伏,前後相明,事理互陳”的地方解釋明白,並注明許多事相的做法和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是發揚了大乘佛教出世世間不二的積極精神。而一行本身也就是這種精神的身體力行者。
二、一行的科學貢獻
實際上,一行進京後的主要工作也不是弘法,而是研究科學,具體地說,就是研究天文曆法,並為此做出傑出貢獻。
開元九年(721年),麟德曆預報日食不準,表明李淳風編製的曆法自麟德二年(665年)起用後曆50多年,誤差已越來越大,應及早修正。唐玄宗便把這一任務交給一行,要他“考前代諸家曆法,改撰新曆”。一行受命後不是對舊曆進行簡單的增改,而是決心在實測日月五星運行情況的基礎上另編新曆。為此,一行受命之初,便要求重造已失的黃道遊儀和水運渾天儀。新造的這兩種儀器是在當時著名的機械師梁令瓚和一行共同努力下完成的。這兩種儀器雖是分別脫穎於唐初天文學家李淳風所作的渾儀和東漢張衡所作的水運渾天儀,但又有所創新和發展。他們在水運渾天儀上安上自動報時器:“立二木人於地平之上,前置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擊鼓,每辰則自然撞鍾”,這實際上已是世界上最早的機械鍾。在漏壺的製作方麵,梁令瓚、一行等使各部件“各施輪軸,鉤鍵交錯,關鎖相持”,這種平行聯動裝置,實際上也是最早的擒縱器。
一行主持的天文實測工作中以我國第一次全國範圍的“四海測驗”最為著名。開元十三年(725年)、十四年(726年),一行分別派人到北起鐵勒(今俄羅斯貝加爾湖附近),南起林邑(今越南中部)的13個地點,測量北極出地高度(即地理緯度),冬、夏至和春、秋分日影長度,以及冬、夏至晝夜漏刻長度,為編造新曆提供必要數據。
經過幾年的準備,一行從開元二十三年(725年)著手編修新曆,至開元二十五年完成草稿,同年一行去世。遺著經張說、陳玄景等人整理編定,共52卷。其中包括:專題探討、評說古今曆法優劣的《曆議》10卷;研究前代各家曆法的論集《古今曆書》24卷;翻譯、研究印度曆法的《天竺九執曆》1卷;新曆法本身的各種數值表《立成法》12卷;推算古今若幹年代日月五星位置的長編《長曆》3卷;以及新曆法本身《開元大衍曆經》1卷。這些論著構成了一個內容豐富多彩、結構嚴謹完善的體係,為我國曆法史上的一個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