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蔭樞是陝西韓城人,清康熙十五年進士,曾被授河南蘭陽知縣。此人做官清廉,為人正直,一心一意為百姓和國家著想,他曾經在給皇帝的奏章中這樣寫道:“廉吏必節儉。邇來居官競尚侈靡,不特車馬、衣服、飲食、器用,僣製逾等;抑且交結、奔走、餽送、夤緣,棄如泥沙,用如流水。俸不給則貸於人,玷官箴,傷國體。請敕申斥,以厲廉戒貪。”又說道:“京師放債,六七當十;半年不償,即行轉票,以子為母。數年之間,累萬盈千。是朝廷職官,竟為債主廝養。乞敕嚴立科條,照實貸銀數三分起息。”
劉蔭樞告老還鄉之後,就想著用自己一生的積蓄給鄉親們建一座橋,但是這一舉動卻遭到了子女們的強烈反對,他們對劉蔭樞說:“父親,您做了一輩子的清官,我們沒有從您那裏沾得半點光,如今好不容易您返歸故裏,卻一心隻想著百姓,而對我們卻一點兒也不照顧。”
子女們的話就像刀子一樣紮著劉蔭樞的心,他非常難過,然而他難過的不是自己沒給子女留下家產,而是自己雖清白為官,卻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於是,他依然不顧家人的反對,拿出全部積蓄,曆時五年,修建了一座大橋,並取名“毓秀橋”。大橋建好之後,他對子女們說:“我之所以用全部積蓄建這座橋,就是想用事實告訴你們,自己的路應該自己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去創造。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說完這句話不久,他為了徹底消除子女們依賴父母的心理,就以十五兩白銀的價錢把橋賣給了官府。劉蔭樞的行為讓他的子女們很受觸動,而且以他的話為座右銘,憑借自己的努力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成功。
劉蔭樞的故事告訴我們,凡事要靠自己才能有所作為,自立自強是事情取得成功的關鍵。曆史上就有很多人因為不懂得自立自強,最後導致喪身誤國,南唐後主李煜就是這樣一個人。
不可否認李煜是一個很有才華的詞人,他寫的詩詞纏綿悱惻、華麗工整,備受人們的推崇,但是作為一代帝王,他無疑是失敗的。國家大事他不管,帶兵打仗他又不行,就連被趙匡胤攻破城池後,自殺的勇氣都沒有,最後隻能屈辱地做了俘虜。
假如李煜當初能夠自立自強、專心治國,那麼最後的下場就不是被毒酒賜死了,或許會有一番大的作為。當然這樣不知自立自強的人不止李煜一人,還有吳越王錢鏐的孫子錢椒,他本來也是自立為王,但是一看到趙匡胤自陳橋兵變後,建立了國家,他便想要投誠擁護,心中想的是自己這樣做,自己的後代子孫不是諸侯,也是地方大員。
一個君主不知自立自強,那麼他的國家必將遭受災難,百姓也必將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一個人不知自立自強,那麼他也必將一事無成,永遠痛苦地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隻有自立自強,才是真正生活的王道。
與其埋怨別人,不如自己爭氣
有一個人出門沒有帶傘,下大雨後,隻好在屋簷下躲雨,看見一位禪師正撐傘走過,於是就喊道:“禪師!佛不是講求普度眾生嗎?度我一程如何?”
禪師說:“我走在雨裏,你躲在屋簷下,這裏有雨,而簷下無雨,何需我度你呢?”
那個人聽禪師這樣說,於是立刻走出屋簷,站在雨裏說:“現在我也在雨中了,你應該可以度我了吧?”
禪師說:“我還是不能度你!”
那個人疑惑地問:“為什麼呢?”
禪師說:“現在我們都在雨中,我沒有淋雨是因為我帶傘了,而你淋雨了是因為沒有帶傘。因此,不是我度你,而是傘度我。如果要人度你,不必找我,請找傘去吧!”
那個人站在那裏被雨淋得渾身濕透,憤憤地說:“不願意度我就早說,何必繞這麼大的圈子,我看佛法講求的不是‘普度眾生’而是‘專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