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不寬恕眾生,是苦自己:寬容是人性中最美麗的花(4)(1 / 3)

做人須有雅量,寬和方能成事

凡成大事者,都是不拘小節的人。因為胸有大誌,所以才能有所成就,因為心胸開闊,所以能夠取得成功。 在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皇位之爭中,魏征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門之變後,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階下囚。這時,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殺他的頭。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賞魏征的才幹和人品,於是便諒解並重用了他,讓他做到了宰相,幫助自己成就了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這裏雖然有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尊賢愛才的一麵,但我們不能不認識到,這也與他寬宏大量、善於諒解他人分不開。縱觀曆史,很多建立功績的偉人都具備能忍別人不能忍,大度寬容的品質。齊桓公諒解並重用曾險些射死自己的管仲,從而成就霸業;藺相如諒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頗,留下“將相和”的美談……相比之下,又有哪個小肚雞腸、心胸狹窄的人功成名就、青史留名?

欲成大事者必須胸懷寬廣,能屈能伸,在形勢不利於自己時,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屈辱。要心懷寬廣,能夠廣納建議、知人善用,能夠包容別人的缺點,善於接受別人的批評和自我反省。哪怕對於敵人,也要用寬容的心對待,尊敬對手。

18世紀的法國科學家普魯斯特和貝索勒是一對論敵,他們關於“定比”這一定律爭論了9年之久,各執一詞,誰也不讓誰。最後的結果以普魯斯特的勝利而告終,普魯斯特成了“定比”這一科學定律的發明者。但他並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把功勞攬為己有。他真誠地對曾激烈反對過他的論敵貝索勒說:“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質疑,我是很難把定比定律深入地研究下去的。”同時,他特別向公眾宣告,發現定比定律,貝索勒有一半的功勞。

這就是寬容。允許別人反對,不計較別人的態度,並充分地看到別人的長處,吸收其營養。這種寬容是不拘小節的大度,是走向成功的奠基石。這種寬容是一泓溫情而透明的湖,讓所有一切映在湖麵上,天色雲影、落花流水。這種寬容讓人感動。

凡事能忍,心胸豁達則前途一片大好。寬容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是對別人的缺點和不拘小節給予的容忍和包容。隻有具備了這種品質才能讓事情順利地開展。

鄭靈公即位不久後,楚國向鄭靈公進獻一隻黿。鄭靈公非常高興,命令廚師做一鍋黿羹。正巧公子宋與子家前來拜見鄭靈公。公子宋食指大動,於是悄聲對大家說:“我每次食指大動都能嚐到珍奇美味,這次一定可以吃到好東西了。”

待大家被傳召進入宮殿時,看到廚師正解割大黿,便相視而笑。鄭靈公很奇怪,便問原因,大家據實相告。鄭靈公聽後很不高興,暗想:我不賜予你,無論你食指怎麼動,也是沒用。

黿羹煮好後,鄭靈公賜予他們黿羹,唯獨沒有賜給公子宋。公子宋大怒,不顧一切地將食指伸入鼎中蘸食黿羹後拂袖而去,鄭靈公暴跳如雷,聲稱非殺掉公子宋不可。

公子宋回到家中後也怒氣難消,又聽說鄭靈公要殺他,於是便先下手為強,殺死了鄭靈公,報了未賜黿羹之恨。鄭國在經曆了一場混亂之後又重新建立了一個國家,公子宋也由於謀殺國君而被誅。

此事雖起於口腹之欲,然而最終卻導致一個國家陷於水火之中。鄭靈公和公子宋的心胸狹隘實在讓人覺得滑稽可笑,倘若兩人有一人是大度之人也不至於此。一個一國之君竟然為了臣子的一句話較真,而公子宋也是斤斤計較,“染指於鼎”,貪圖小便宜,兩人可悲的運命又能怪誰呢?

做大事者,需不拘小節,對於別人要有海納之量。這樣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得到更多人的扶持和幫助。做人也應如此,善於取舍,有容人之量,才能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