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零六章 威脅(1 / 2)

說到底還是實力不足,此一戰中劉憲兩次率部與張遼死磕,軍卒死傷了六七千人,偌大的傷亡真是把他給心疼壞了。思來想去,不願再同張遼於這九原城下死拚硬打,幹這沒水準的仗,遂才心生退意。最終也導致了此翻九原城下劉備軍的再次敗北。

而事實上張遼所帶人馬隻有四萬不到的騎兵,其中還有八九千的外族兵馬,算上九原城內的守衛兵馬,實力較之洶洶而來的劉備軍也是差上許多。兩軍步軍實力且不言,單在騎軍對比上劉憲也是占到了不小的上風的,三萬劉備軍鐵騎外加兩萬鮮卑附庸騎軍對陣三萬曹軍精騎外加八九千的雜牌軍,硬撼絕對是能夠占到便宜的。而九原城中的人馬不及一萬,隻要張遼被托在外麵,五日之內魏延有足夠的信心拿下。

可惜劉備軍沒有那麼厚的本錢,劉憲舍不得用著兩三萬騎軍為代價去換取五原郡。幾年來,雍涼地界上劉備軍固然是招募了不少騎兵,經過苦訓之後,這些新生血脈也已經在逐步完善著劉備軍的兵種配置,大大改變了劉備軍當年依靠鮮卑、羌族騎兵打天下的局麵,可這種改變到底不是一瞬間就可以完成的,現在的劉備軍騎兵,外族人的實力依舊占據著毋庸置疑的主要地位。

與張遼要頭疼於中東部鮮卑各部、南匈奴五部和幽州烏丸各部之間,誰出兵多寡,誰損失大小,種種錯雜紛亂的矛盾相比,劉憲同樣要時刻關注著鮮卑附庸軍各部件的損失比例,讓他們各部間大體上維持著一個實力相對平衡,而且還需要每時每刻關注到自家騎兵內部羌族人馬的損失情況。這些羌人來自於湟中和長離的各個羌人部落,相互之間也不是平安無事,同樣有各種各樣因原有不同而產生的利益聯係,要是猛然間哪一部落或是哪一方的族人折損太多,很有可能就會因此而引起一場發生在湟中或長離草原上的騷亂。

種種原因使得劉憲與張遼雖然交手多次,鏖戰兩載,卻很少在草原上展開真正意義上的騎兵對決,他們間的戰鬥多是那種奇謀詭計頻施,而少有血拚硬撼的技術活。反倒是馬超、龐德領軍之時,多是要與曹軍狠狠地幹上幾場硬仗。

這一次因為九原城危機,張遼發了瘋似的領軍往城下衝,劉憲不得已同他硬幹了兩仗,果然損失慘重,已經讓他有些擔負不起了。雖然這兩仗下來他還是占了不少便宜,尤其是第二戰中,一戰就放到了曹軍五千多騎,可劉憲最終還是選擇了後退。

張遼拚得起,曹軍拚得起;劉憲卻拚不起,劉備軍也拚不起。

四萬多騎軍,浩蕩無涯,卻掩蓋不了冬日草原的惆斃和凋零,正如此刻劉憲諸將的心意一般……

江東,柴桑,孫吳軍水師大營。

塞北已然是冰天雪地之境,大江之南的地界卻才剛剛穿上冬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