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護途徑
迄今為止,海洋自然保護主要采取以下三種途徑:
(1)由專業機構使用不同程度的協調手段來調控和管理單獨的海洋活動,如:商業捕撈。通常與鄰近的海岸帶陸地管理沒有或隻有極少的協調。這種保護途徑包括對單個物種的保護,如在國際捕鯨委員會許可條件下對捕鯨數量的控製。
(2)在隻受一般性規定製約的較寬的區域內建立小型海洋保護區,對特別有價值的地方實施保護。
這是海洋保護區概念最普遍應用的方式。
(3)在綜合管理體係中建立多用途大型保護區,對整個區域實施不同程度的保護。理想的綜合體係應擴展到海岸帶內外的海洋和陸地區域,對這些區域實施協調管理。
但在許多情況下,法律上的複雜性和政府機構之間的競爭使其難以得到實現。
雖然兩種途徑都能達到自然保護的目標,但是第二種途徑——小型保護區網絡,隻有與其他管理行動聯合,共同應對海洋生態係統的海洋保護區主要威脅才能實現目標。實踐中往往難以實現綜合管理。因此,盡管小型海洋保護區是通向更綜合體係的有用開端,但就其本身而言,將證明是不適於滿足自然保護需要的。
高度保護的小型海洋保護區與大型的多用途海洋保護區到底孰長孰短,全世界對此爭論不休,原因在於錯誤地認為“非此即彼”。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大型多用途海洋保護區都包含高度保護的區域,都能夠按照與獨立的、高度保護的海洋保護區相同的方式實施管理。反之,就自然保護而言,在一個較大的區域內對小型的高度保護的海洋保護區實施綜合管理也能和大型的多用途海洋保護區一樣有效。
建立自然
保護區的意義
北京長安大街,車如潮湧,為了保護橫越馬路的行人安全,每隔一定距離就設置一處“安全島”;
在世界海洋中,人類也設置了許多類似的“安全島”,其目的是保存部分自然環境的本來麵目,保護生物資源,尤其是保護珍貴、稀有和瀕危的動植物物種。這種“安全島”就是“海洋自然保護區”,它的建立是保護大海健康的一種特別的護理措施。
在人類出現以前,地球上每100年有一個動物種絕滅:
1600~1950年,平均每10年喪失一個種;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地球上每年毀滅一個植物種或亞種;
到80年代末增加到每小時減少一個種。而一個植物種的消失同時會引起10~30個昆蟲種、高等動物或其他植物種的絕滅,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估計,到2000年自然界中的物種可能要減少1/6。森林的毀滅更為驚人,每年全世界有1.1萬平方千米以上的森林遭毀滅,其中熱帶雨林損失最快,目前,熱帶雨林麵積已減少了42%。森林和生物種減少引起的後果是嚴重的,不僅物種遺傳多樣性受損,還會引起一係列環境的改變,如水土流失、海岸線侵蝕、海平麵升高、土地沙漠化等。特別重要的是,隨著森林遭破壞,與其相互依存的植被將會減少,會增加地麵對太陽的反照率,從而改變維係這個綠色星球的三大要素——水、氣、岩石之間的平衡,導致全球氣候的紊亂。
海洋也是一樣。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海洋石油開發和海上運輸的發展,海洋生物資源和物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脅。
特別是1967年的“托雷·卡尼翁”號油輪溢油事件和1969年美國聖巴巴拉海上油井井噴溢油,造成了嚴重的海洋汙染,引起了世界輿論的強烈不安。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有必要像在陸地上設立自然保護區那樣,將海洋空間的某些部分劃為禁區,采取嚴格的管理和控製措施,使其免受日益繁榮的海洋開發活動的影響,以便完整地保存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本來麵目,保護、恢複海洋生物資源,保存物種的多樣性,尤其是保護那些珍貴、稀有、瀕危的海洋動植物物種。
由此可見,海洋自然保護區可以為人類保存部分生態係統的天然“本底”。在茫茫的大海中,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都是相互依存和製約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每一個環節的破壞或消失都會引起不可逆轉的連鎖反應。隨著海洋的汙染,大海的健康受到損害,海洋自然生態係統已經遭到了嚴重幹擾和破壞,自然界的麵目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在不同的海域保留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生態係統,對於衡量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所引起的後果提供了比照標準,也為人類的子孫後代認識大自然留下一些標本。這對探索海洋生態係統的演替和進化,對於觀察研究自然界的發生和發展規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海洋自然保護區還可以成為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避難所”,是天然物種的“貯存庫”和“遺傳基因庫”。
例如,棲息和生長在我國海域和沿岸的文昌魚、江豚、鯨類、海龜、儒艮、中華鱘、海豹、海狗、玳瑁、丹頂鶴、白尾海雕、彩鷯等動物以及檉柳、坡壘、麒麟菜、普陀鵝耳櫪等植物目前都已成為珍稀物種,如果不采取保護措施,就會很快消失或絕滅。許多物種的價值甚至在被人類認識之前就已喪失,而海洋自然保護區能為大量物種提供棲息、生存、保護、進化的條件,從而為人類永續利用。
自然保護區又是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和活的自然博物館。在自然保護區裏,保存有完整的生態係和諧美麗的海洋生態統、豐富多樣的生物物種以及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這些寶貴的物質材料,對於生物學、生態學、海洋學、地學、仿生學等自然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場所。
同時,自然保護區這個最實際、最豐富、最生動、最活潑的自然博物館,是人類認識自然、了解曆史、增加知識的天然課堂;其海水碧藍透明、空氣新鮮的自然環境,珍貴的奇花異草和飛禽走獸以及各種奇特的地貌、景觀都會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是人們學習、休憩、娛樂、旅遊的勝地,是建設人類精神文明的寶貴資源。
綜上所述,建立和建設好自然保護區,對於保護和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保護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和遺傳的多樣性,促進各個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增進人們自然環境保護的意識和海洋意識,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作用。
世界海洋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的創建已有100多年的曆史。19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的進步,人類征服自然的步伐加快,從而打破了自然界維係了億萬年的平衡狀態,使自然環境和生態係統遭到了汙染與破壞,許多野生動物遭到了人們野蠻的捕殺,麵臨絕滅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植物學家漢伯特首先倡導建立天然紀念館,以保護和保存自然生態的繁衍和生存,這也可以算作是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最初設想。
作為科學的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應首推1872年美國建立的黃石國家公園。目前美國已有300多處國家公園和400多個保護區,合計麵積9360多萬公頃,占美國國土總麵積的10%。世界第二個國家公園是位於澳大利亞悉尼附近的皇家國家公園。目前澳大利亞全國有國家公園618處,自然保護區1014處,其他類型的保護區270處,總麵積達1670多萬公頃。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世界其他國家紛紛效仿,也都相繼建立國家公園和保護區。例如,英國、日本、德國、新西蘭等國家,保護區麵積都占國土總麵積的10%以上;獨聯體國家現有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達2000多萬公頃;非洲許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也很重視,博茨瓦納的保護區麵積占國土總麵積的20%,坦桑尼亞達15%。
據“世界資源報告”統計,截至1986年,全世界已建有1000公頃以上的自然保護區4190個,麵積達583萬平方千米,加上1000公頃以下的和近年來新發展的保護區,其總麵積達到了世界陸地總麵積的6%左右。
與此同時,海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1972年沿海國家和地區建立的海洋自然保護區為292處,1982年劇增到709處,保護區麵積達到1.52億公頃。另外,266處人與生物圈保留地中也有一部分是海洋類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