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植物的家園:海洋自然保護區(2 / 3)

1972年,美國國會經過反複討論和辯論,批準了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並通過了《海洋自然保護區法》。該法認為:“海洋自然保護區是將海洋環境中那些在資源保護、娛樂、生態、曆史、科研、教育或美學價值方麵具有特殊國家意義的某些海域選劃出來,加以專門的綜合管理和保護,進行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的區域。”

美國現有7個國家級的海洋自然保護區,分別分布在美國的東西沿岸海域和墨西哥灣北部海域以及太平洋中的某些島嶼附近。其中4個是珊瑚礁生態保護區,兩個是綜合生態保護區,另一個是沉船保護區。

除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外,美國還在沿岸海域設立了眾多的國家公園和河口自然保護區。全國含有海域部分的國家公園有17個,其中6個完全在海上,如比斯坎灣、海峽群島、冰川灣、維爾京群島等;

8個在海濱,還有3個延伸到低潮線以下。河口自然保護區目前已有15個。一般來說,美國的海洋自然保護區以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主,供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除個別珊瑚礁自然保護區外,很少有旅遊設施。例如,在海峽群島自然保護區,明令禁止以下活動:油氣開采,汙染物排放,改變海底狀態或在海底建築,在海島附近1海裏內通航商船,幹擾海洋哺乳動物或海鳥,移動或破壞曆史或文化資源等。

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由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管理。國家公園以旅遊和保護為雙重目的,以旅遊為主,馬來西亞海洋生態保護區由國家公園局管理。而河口自然保護區則用作天然的野外實驗室,進行長期的科學研究和教學、保護河口生物,特別是瀕危物種,為製定沿岸管理決策提供依據。它們由各州政府管理。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洋自然保護區是澳大利亞的大堡礁自然保護區,麵積達20.7萬平方千米,相當於英格蘭和蘇格蘭國土麵積之和。

這片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島群是由無數的珊瑚蟲在億萬年間堆砌而成的,集飛禽走獸、魚蝦、貝藻、奇花異草和星羅棋布的島嶼為一體。大堡礁自然保護區共分7個管理區,並分別製定了詳細的管理辦法,實施嚴格的管理。

世界許多沿海國家都十分重視海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其麵積一般占本國管轄海域的5%以上。根據保護區的作用和目標,海洋自然保護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原生態保護區。這是一種在不受人類幹擾的狀態下保護天然環境以及自然群落和物種的保護區。

它能夠保全自然變化的全過程,以便得到典型的自然環境樣板,為認識海洋,評價人類活動的影響,管理海洋提供比照的標準。

(2)野生動物禁獵區或資源管理保護區。這類保護區采取保護和管理措施保護海洋生物的繁殖、生長,保全珍貴、稀有、瀕危動植物物種和它們的生存環境,達到資源合理和永續利用的目的。

(3)資源保護區。指的是對還沒有確定最佳利用方式的灘塗、海域、島嶼等加以設區保護,其目的是為防止盲目開發利用。

(4)多種用途資源保護區。這類保護區的建設目的是通過適當的管理來保護自然環境和資源,避免破壞性的使用,使其提供一係列產品的永續利用和多種服務,支持多項經濟活動功能。比如在可以提供土地、蘆葦、海藻、魚、貝等多種資源,同時具有涵養水源,護岸和保護環境功能的沿海濕地就適宜建設這類保護區。

(5)國家海洋公園。這類保護區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具有典型意義的自然環境、生物群落、遺傳資源等,用於娛樂、科研、教育和資源養護。

海洋美景

圖巴塔哈群礁海洋公園

圖巴塔哈群礁海洋公園位於菲律賓蘇魯海中央。該海洋公園始建於1988年8月11日,占地33.2萬公頃,屬國家所有。

公園海拔高度大約在海平麵以下2~10米。1993年,該公園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同時還是巴拉望島生物圈保護計劃的一部分。圖巴塔哈群礁海洋公園包括一個珊瑚礁(礁頂和礁石邊緣幾乎未遭侵蝕),一片水草、珊瑚叢生的廣闊礁湖和兩個珊瑚島——南北兩個環礁,二者之間相隔一道8千米寬的海峽。

(6)自然景觀和風景保護區。

對由自然與文化特征構成的具有特色的景觀和風景加以保護,維持其正常的生活方式和經濟活動,以防止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威脅。

我國海洋自然保護區

我國古代就有了樸素的保護自然和保護自然資源的思想,意識到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與人類生存的密切關係。許多朝代都曾設立專門的官職主管土地的合理利用,山林、沼澤、河流、漁業和動植物資源的開發和保護,甚至頒布過若幹有關的規定和禁令。曆代帝王的禁獵區、園囿、廟宇、園林等,雖然主要是為少數統治者享受和為宗教服務的,但客觀上也起到了自然保護區的某些作用,保護了一部分天然環境,保存了許多物種。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自然保護事業給予了應有的重視,實行了“封海養魚”“封山育林”的保護政策。1950年,政務院就對沿海古炮台、要塞發布了保護的通告。

1955年,國務院《關於渤海、黃海及東海機輪拖網禁漁區的命令》明確指出“保護我國的沿海水產資源”。

1956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科學家提出我國自然和自然資源急需加強保護並需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提案。同年,在全國科技規劃中,把自然保護和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及研究列為基本理論研究之一。從1959年開始,我貝藻類海洋自然保護區國已有6個省相繼劃出了本省的自然保護區。到1961年,全國已有70多處自然保護區和禁獵區。

20世紀70年代,我國的自然保護工作加快了發展的步伐。1973年,林業部提出了《自然保護暫行條例(草案)》,1977年國務院對自然保護區的劃定和管理作了詳細規定。據統計,1978年前,我國已有15個省、市先後劃出了以保護典型自然綜合體、熱帶和亞熱帶森林生態係統、珍稀野生動植物以及特殊自然景觀等的自然保護區57個,總麵積156萬公頃,占中國國土總麵積的0.17%。

然而,這一時期我國的海洋自然保護主要是針對海洋經濟生物的繁殖保護。如為保護大黃魚的產卵群體,福建省人民政府1985年設立了官洋井大黃魚繁殖保護區;為保護海蚌資源,同年福建省批準成立了長樂海蚌資源保護區。1977年以來,台灣省也先後在台北、宜蘭、基隆、屏東、花蓮、台東等9個縣市沿海建立了18處魚、貝、藻類資源的繁殖保護區。而從保護海洋環境和海洋生態角度進行的海洋自然保護則做得不夠。這期間盡管某些海區也在個別岸段或島嶼設立了一些自然保護區,其本質隻能說是陸地自然保護區的延伸。

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自然保護事業,也是我國海洋自然保護工作大發展的年代,特別是1987年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發布了《中國自然保護綱要》,大大推動了自然保護工作的進程。截至1988年5月,全國自然保護區已超過500處,總麵積2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麵積的2.47%。海洋自然保護區也紛紛建立。

截至1996年,我國已批準建設的自然保護區中,屬於海洋類型的有60處,其中1979年前建設的隻有2處,80年代以來建立了58處,而1991~1996年就批準建立了29處。

上述60處海洋自然保護區中,國家級的15處,省級26處,市縣級16處,保護區的麵積近130萬公頃,分布在沿海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

我國的海洋自然保護區雖然建立時間不長,然而經過短短幾年的努力,已經明顯地顯示出其生命力和在保護海洋環境以及海洋自然資源中的作用。例如,江蘇鹽城地z我國的海洋保護區的沿海珍禽自然保護區麵積已經發展到535萬平方米,其中365萬平方米為禁獵和鳥類試驗區,其中又有55萬平方米緩衝區和15萬平方米核心區。鳥類已由保護前的100多種,上升到361種,總數達到500多萬隻。丹頂鶴也由80年代初的不足200隻發展到上千隻。再如廣東惠東縣1983年前海龜僅剩幾十隻,建區後到1989年已增至2萬多隻,海龜的易地孵化率也達到92.8%。然而,我們不能不看到我們麵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方麵,我國人口眾多,生產力水平不高,必須加快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建設,這無疑對海洋環境的壓力將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