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吃”石油的細菌(1 / 1)

我們已經知道,石油是從千奇百怪的小生物變來的,古代水生生物埋在地下,經過幾千萬年甚至幾億年的變化才成了石油。

能“吃”石油的細菌,並不是將寶貴的石油資源喝掉,而是擁有降解石油的本領,可以用於處理石油汙染、幫助開采石油。

如果地下的石油太粘稠,不能暢快地流出來,那就派石油烴降解菌,去把它們變成小分子的“稀”石油;如果儲存石油的石頭縫有大有小,那就派聚合物產生菌到地下去生產大分子聚合物,把那些小縫堵上,讓石油從大石頭縫裏流出來;如果石油都黏在石頭的表麵,那就派表麵活性劑菌下去,它們能夠生產出和洗潔精相同效用的表麵活性劑,把石油從石頭上“洗”下來……

雖然這聽起來像是科幻故事,但是科學家就是發現了地下石油的生物菌群合作工作的奧秘,並且找到讓它們合作采油的方法。

其實,在所有的地下油田,都生活著有數千萬年甚至上億年曆史的細菌,它們以石油為食,產生具有不同功效的代謝物。但是因為它們隻能夠存活在地下高壓、高溫的黑暗無氧世界中,因此一旦隨著石油被開采出來,就會因為不適應環境而無法存活。

很多的油石油“藏”在地下1000米到4000米的石頭縫裏。鑽井時石油噴出地麵的的石油隻能采到5%到10%的油。隨後得必須日夜不停地往油田裏注水,才能使地下油田再流出25%的油。通過這種方式,每流出100噸水才能分離出幾噸油。現在,很多油田都必須用化學製劑來采油,不僅僅成本高,而且汙染嚴重。

於是,科學家開始研究地下油田的細菌。他們發現,這些古老的細菌代謝產物的成分,往往就是化學采油所使用的化學製劑成分,由於它們是由地下石油本身所含有的細菌生產,因此不會汙染地下油田的品質,也比較容易被環境所接納,更不會對環境產生破壞作用。

現在,這項技術已經投入使用,工作人員隻需在水中加入相應的營養液,然後注入地下,油田就會變成一個天然的“生物反應器”。而石油采出開采出來後,分離出的水還能重新注入地下,循環利用。

而在石油管道運輸過程中,重油因黏稠度高容易附著在管壁上,不利於石油的順利流動,甚至會造成淤堵。投入一些嗜熱脫氮土壤芽孢杆菌就可降低黏稠度,石油也會“跑”得快了。

發現細菌“吃”石油的奧秘後,對付石油汙染迎刃而解,對於不容易降解的重油先用嗜熱脫氮土壤芽孢杆菌將之分解為輕油,然後進行清潔工作。

此外,由於這種細菌喜歡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中生活,因此正對地下高溫采油工作的“胃口”。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科學家培植出一種轉基因細菌“石油菌”,通過發酵,細菌可分泌出生物燃料,且可以直接倒入汽車油箱中使用,被譽為“可再生汽油”。

但是,相對於目前全世界每天的巨大石油消費量,目前的轉基因細菌分泌物產量遠遠無法取代石油。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有一位魏曼教授,已經找到了幾種能夠製造石油的細菌。這些微生物的組織結構中,幾乎80%是含油物質,在電子顯微鏡下觀看,它們一個個就像二氧化碳喂養著的“微生物石油田”。

還有設想細菌石油工程。他們打算建造一個人工湖,把微生物放養到水裏,水裏溶解有充足的二氧化碳,保證微生物的需要。過不了多久,微生物便會成千成萬倍地繁殖,然後再用示波器把湖中的微生物過濾,送到微生物工廠去“煉油”。

用細菌造石油的速度很快,隻要保證二氧化碳的充足供應,兩三天就能收獲一次。細菌造油的人工湖和煉油廠到處可建。

但願這樣的夢想能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