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後來美國E.W.布朗等天體力學家和其他天文學家指出,冥王星的質量太小——僅為九大行星中倒數第二小的水星質量的二十幾分之一,或約為海王星質量的1/7000,或天王星質量的1/6000,不足以產生當初皮克林和洛厄爾預言的它對比它大幾千倍的海王星和天王星的較大攝動。換句話說,是計算導致冥王星的偶然發現,而計算本身則是錯誤的。由此可見,冥王星的發現,是偶然計算錯誤引出的偶然巧合而發現的。

在冥王星的搜尋過程中,還發生過一次有趣的偶然事件。前述哈馬孫所攝照片上本應攝得冥王星,但由於它的像正好位於照相底片乳膠上的一條小裂縫中,導致其未被發現。由於膠片上的這一小疵,竟使這一天體的發現被推遲了11年!

那人們為什麼用計算來預言未知天體的位置和存在而發現它呢?這卻不是偶然的。

1705年,英國哈雷在《彗星天文學論說》中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算出後人以其姓氏命名的彗星將於1758年底或1759年初回歸,並推斷1531年阿皮安、1607年隆哥蒙坦斯、1682年開普勒等發現的彗星都是將要回歸的這一顆。但1758年底,彗星並未回歸。這使望眼欲穿的天文學家們大失所望,並使萬有引力定律麵臨嚴峻的考驗。不過,法國數學家克萊羅細算了哈雷彗星回歸的時間後指出,未在哈雷預言的時間內回歸的原因是其他行星對它的攝動所致。他還預言這個彗星將於1859年4月13日通過近日點,其時間誤差約一個月。1859年3月12日,它果然通過了近日點。不過,哈雷的預言也是近似準確的。雖然1758年底尚未回歸,但它卻在接近回歸點的途中不遠處:1758年12月25日(聖誕節)夜,德國一位業餘天文觀象者、農民約翰·帕尼茨在夜觀天象時發現了這顆彗星。這是用萬有引力定律預測天體運行取得成功的第一個例子。

後來,人們又發現天王星軌道的理論值與實際值不符,人們猜測這是它附近有一顆未知行星對它作用的結果。經過兩年計算,英國劍橋大學學生J.C.亞當斯於1845年10月21日將它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的結果,通知了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皇家天文台長愛勒,但愛勒不相信計算可以找到行星而拒絕發表和觀測。

比起亞當斯更幸運的是法國U.J.J.勒威烈。他的計算結果於1846年9月18日用信件通知柏林天文台台長伽勒:“請把你們的望遠鏡指向黃經326°處寶瓶座內的黃道一點上,您就將在離此點約10°的區域內順利發現一顆明顯的新星,它的亮度約近9等……”伽勒就在他收到信的當天——1846年9月23日晚上,用天文望遠鏡在勒威烈預言那點附近52′處發現了這顆新星,這就是海王星。這是又一個用萬有引力定律預測的天體。

以上兩個實例,就是科學史上萬有引力定律著名的部分實驗驗證。這些實例,充分顯示出科學理論對實踐的偉大指導作用和強大威力。這在哲學、文化史上也有重大意義:人類建立了有能力認識世界、認識自然的自信心,使思想得到解放。同時,也引出前述對冥王星的預測——一次錯誤的計算。

冥王星是太陽係九大行星中最後發現的一個。它的質量僅為地球的0.24%,約為1.43×1022kg;體積僅為地球的0.9%;但由於它在九大行星中形體最扁平,所以,其直徑卻大到約為地球的21%——指其赤道直徑公認值約為2700km,是九大行星中質量最小、體積最小、平均距離太陽最遠的。其公轉周期為247.7年,自轉周期為6天9小時17分9秒。1978年5月,美國克裏斯蒂發現其衛星“冥衛一”,定名“卡戎”於同年7月7日公布,其公轉周期恰好與冥王星的自轉周期相同,成為太陽係中惟一的天然同步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