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神話的實現

20世紀20年代,美國有一位名叫雨果·根斯巴克的作家,在他寫的科學幻想小說中預言:700多年以後,人們就可以坐在自己家裏觀賞6千米以外國家劇院的演出了。他的這個預言代表了當時許多人的一個意願。那時,世界上已經發明了電報、電話,攝影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於是自然就有人想到要設計一種用電來傳送物體影像的機器,隻要一撳開關,就能呈現我們所需要的圖像。

不過,由於這個設想太神奇,以致在當時被人們視為與《天方夜譚》一樣的神話。在當時,雨果·根斯巴克的預言還算是膽子大的呢。可是,這位作家沒有想到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得如此之快,哪裏用得著700年,隻不過過了幾十年,現實便已經大大超出了他的幻想。現在,不要說6千米以外劇院的演出,就連人類在遙遠月球上的活動,我們坐在家裏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這個神話是靠什麼實現的?我們的讀者幾乎會異口同聲回答:“靠電視!”是的,那麼,電視又是誰發明的呢?

是貝爾德。

1925年10月2日,在英國倫敦一家百貨店裏,隨著一聲聲“太好了,太好了!”的喊聲,從樓上奔下來一個披頭散發、光著腳板的人。隻見他抓住一個正在店堂裏的15歲的小夥計泰頓,不由分說便把他推到樓上。

泰頓麵對這發瘋一般的人,嚇得直打哆嗦,可這個人隻是讓他坐下來,然後打開了在他麵前的一個由大圓盤、鼓輪、振動鏡組成的奇特機器。泰頓正在納悶時,更奇怪的現象出現了:他的側麵有一個像電影銀幕那樣的平麵,隨著機器的發動聲,那平麵上竟出現了一張人臉,一張布滿驚異神色的人臉。當發現那就是自己的臉後,泰頓更是驚得連話也說不出來了。

那個“瘋子”便是英國發明家貝爾德,那台有著大圓盤的奇特機器便是世界上第一台機械電視,泰頓便是世界上第一個上電視的人。那個圓盤是一個掃描盤,它對泰頓進行了掃描,然後將他的影像映現到接收機的平麵屏幕上。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有繼承性的。在貝爾德發明電視之前,人們已經發明了無線電發射技術、電傳真技術和電影技術。電視就是在這幾種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尤其是電傳真技術的出現,為電視的誕生更是創造了條件。

電傳真技術的原理並不十分難懂。大家知道,一幅圖像的內容不論多麼複雜,都可以分解成許許多多的小黑點。你如果用一個放大鏡去看報紙上印的照片,就會清楚地看到,照片上的圖像原來都是一個一個的小黑點組成的。傳真也是這樣,人們采取化整為零的方法,把一幅圖像分解成幾十萬個小黑點,用電子束對它們挨個兒掃描,就像我們看書一樣,從左上角開始,一字挨一字、一行挨一行地往下看,然後把掃描的情況轉換成電信號發送出去。接收機在收到電信號後,再使它還原成相應的小黑點,就會得到原來的圖像。

那麼,能不能利用類似的原理來傳送活動的圖像呢?1923年,貝爾德開始著手這項發明工作。

對這項工作,他有著一些有利條件。貝爾德從小對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小就喜歡擺弄科技製作,他曾自己動手製作電話交換台,與朋友們互通電話;他也給家裏安裝過小型發電機,用廚房的自來水驅動水輪為蓄電池充電。1906年,26歲的貝爾德進入皇家技術學院,學習電子工程,特別是深入地研究了硒光電原理,這為他研究電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這時通過高頻電路和改進型光電管,人們已能比較清晰地傳送圖解電報和傳真照片。也有一些人已經開始電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經驗,這也為貝爾德的發明提供了基礎。

但是,貝爾德也有著一個幾乎是致命的不利條件——貧窮。他沒有資金,沒有讚助人,隻得自己動手,在今人看來不可思議的簡陋條件下開始發明研究。於是,他所住的簡易宿舍內的一隻盥洗盆框架,成了他實驗設備的基礎部分;它和一隻舊茶葉箱相連,箱上安放了一台從電器商店屋後廢物堆裏撿來的電動機,用它來轉動那個用舊帽箱蓋子做成的開有螺旋形小孔的“掃描圓盤”。這些小洞,是用來把場景分成許許多多明暗程度不同的小黑點發射出去的。

此外,還有一盞簡單製成的裝在舊餅幹箱裏的投影燈,從一家自行車行買來的幾塊透鏡,以及從一部報廢的電報機上拆下來的部件等。這些破舊淩亂的東西,用密密麻麻的電線串連在一起,就成了貝爾德的實驗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