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慧少年
“一個人的偉大並不全在他的聰明才智,主要的還是看他怎樣為社會貢獻他的能力。”這句話登載在1987年6月20日的《中國青年報》上,署名李遠哲。李遠哲是美國華裔化學家,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他的意味深長的話將一位科學家坦蕩的胸懷展現在億萬中國青年麵前。
李遠哲是在台灣新竹出生的,時為1936年11月19日。他的出生之日,便是他的父親李澤藩受苦之時。因為這位從事繪畫的好爸爸不得不經常放下畫筆,照顧這個特別愛哭的孩子。李遠哲的哭聲一直到他上幼兒園時才在家裏徹底消失,幼兒園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啟迪了他幼小的心靈。李澤藩當然不會預料到李遠哲將來會名聞遐邇,但李家是書香門第、藝術之家,所以嚴格的家教是理所當然的。像幾乎所有著名的科學家一樣,李遠哲幼年經常流連在清新的田野和茂密的叢林,欣賞令人回味無窮的大自然,接受它美的恩賜。
李遠哲的童年是歡樂的,但有一件痛苦的事卻極大地刺激了他,而且可以說影響了他的一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宣告了它在台灣島50年統治的結束。上小學的李遠哲看到忙亂不堪,準備撤退的日本人時,天真地問父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走呢?”“笨蛋!你是台灣人,要留在這裏,曉得嗎?”自己是台灣人!是被日本人奴役的“東亞病夫”!李遠哲震驚了,由於他所在的小學隻準讀日本書,說日本語,他一直以為自己是日本人呢!
李遠哲受到了很大的衝擊,真是一種恥辱啊!自己竟然如此無知,無知到差點辱沒自己的祖先!同時他又被深深地刺痛了:自己的祖國太落後了,偌大的國家竟像一隻被人任意宰割的肥羊,被搞得支離破碎。
李遠哲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他是不甘心自己的祖國貧窮、落後的。李遠哲後來曾在一次座談會上說:“中國人那時常被稱為東亞病夫,以後我求學的日子裏,常有股很強的愛國心驅使我努力向上。”“五四”時期科學與民主的思想也波及到了台灣,影響了李遠哲,同時幫助他尋找到一條為國家作貢獻的途徑——科學救國。李遠哲是一個思想早熟的青少年,在初中一年級時,他在一篇作文裏吐露了做一個偉大科學家的理想。老師的批語是:很有希望,繼續努力。這一鼓勵至今讓李遠哲記憶猶新,並成為他拚搏向上的原動力之一。
博覽群書
由於家庭文化的熏陶,興趣廣泛的李遠哲尤其喜歡閱讀世界名著。屠格涅夫、巴爾紮克、羅曼·羅蘭,這些世界級文學大師的作品都讓李遠哲沉醉、著迷。他們那閃爍著智慧和遠見之光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李遠哲,奠定了他淵博的知識基礎。對他影響最大的作品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和艾芙·居裏著的《居裏夫人傳》。閱讀《約翰·克利斯朵夫》之時,李遠哲正是年輕氣盛、血氣方剛,對人生、對未來都充滿了自信和希望,《約翰·克利斯朵夫》所歌詠的人類在精神方麵經曆的艱辛和征服世界的戰績,都極大地振撼了李遠哲。尤其是傅雷先生為這本書的中譯本所寫的獻詞和序言,更給了李遠哲莫大的啟迪:“你要在戰勝外來的敵人之前,先得戰勝你內在的敵人;你不必害怕沉淪墮落,隻要你能不斷地自拔與更新。戰士啊,當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個時,你定會減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將永遠在絕望中再生了罷!”是另一段哲人般睿智的獻詞,也讓李遠哲至今記憶猶新:“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隻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沒有卑下的情操,隻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這本文筆優美、充滿哲理的小說,讓李遠哲深刻地領悟到了生命、逆境、前途之間辯證的關係。
至於另一本書——《居裏夫人傳》,則是李遠哲獻身科學事業的又一個原動力。生動的筆觸,將一位勤勞不懈、淡泊名利、熱愛生命的科學家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示在他的麵前。當居裏夫婦提煉出鐳後,有人建議他們申請專利,居裏夫人說:“我們不能這麼辦……這是違反科學精神的。”這句話深深地感動了李遠哲,明亮了他人生的道路,堅定了他科學救國的理想。
作為炎黃子孫,李遠哲當然不會忘記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國傳統文化和古代文明的精華也同樣熏陶著他。他讀過《論語》、《為學》,背過唐詩三百首。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他更是百讀不厭,尤其是那句膾炙人口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讓李遠哲激動。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凡某一領域的科學大師,都無一例外是知識淵博的人,他們都具有很高的人文修養,因此具有較完善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