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恍然大悟:“哎呀,我的腦子到這會兒才有點兒開竅。111,112,113應該是3個連續自然數兩兩相加而得到的,這3個數是……”
小明在草稿紙上做了一些計算之後,把草稿紙遞給叔叔,說:“我已經算出來了,這5箱蘋果的重量是……”
小明觀察出這10個數,它們兩兩不同,而且前9個是連續的自然數,在叔叔的啟發下推出,這5箱蘋果的重量兩兩不相同,而且最小的3個重量數可能是連續的自然數。因為3個連續自然數兩兩之和仍為3個連續自然數,所以首先推出最小的3個重量的公斤數為55,56,57,它們兩兩之和為111,112,113。其次,第四個公斤數不可能是58,因為不然的話,便有58+55=56+57=113,得出了兩個113,這與已知條件“兩兩合稱,結果兩兩不同”相矛盾。取第四個公斤數為59,經過試驗:
55+59=114,56+59=115,
57+59=116,
符合已知條件。類似地,可以求得第五個公斤數為62。
因此,這5箱蘋果重量的公斤數分別是
55,56,57,59,62。
紙的高度
數學小組活動的時候,同學們都向小伶表示祝賀:“小伶成了電視明星了!”“小伶回答問題‘完全正確’(一個同學模仿電視台著名的節目主持人的口氣),給咱們數學小組爭了光!”
“哦,原來是那天看烹飪大師大獎賽時回答了一個問題,這沒有什麼!”小伶謙虛地說。
李老師及時引導同學們找“數學感覺”。“數學感覺”這個詞是李老師自編的,其來源是體育界和音樂界:踢足球的常說“球感”,遊泳的常說“水感”,搞音樂的常說“樂感”……李老師說:“小伶回答的問題不是沒有什麼,而是大有文章可做,是數學裏非常有趣而且有用的一個內容。”
同學們催李老師快講。
李老師說:“抻麵條是把大麵條抻長,繞,扣,再抻,每一扣都比上一次的麵條根數增加一倍,而麵條一次比一次抻得細。現在我們看一個相反的問題。”
“請同學們拿出剛發的《少年科學報》,打開,把這張報紙對折一次,一張變成了兩層;好,再對折一次,兩層變成了4層;再對折一次,4層變成了(小聰答話:8層),對。你們看看手邊的一疊紙,變厚了吧!
“假定你的這張紙很大很大,要多大就有多大。你把這張紙像剛才這樣對折30次後,再估計一下,這疊紙放在地麵上應該有多高?”
小明舉手問:“李老師,一張報紙的厚度是多少?”
李老師反問:“能量出一張紙有多厚嗎?”
小聰拿起一本書和一塊三角板,一邊演示一邊說:“我手中這本書的每一頁的厚度,與這張報紙的厚度差不多。我用三角板量一量書的厚度,再看看這本書有多少頁,就可以算出一張紙的厚度了。”停頓了一會兒,小聰接著說:“這本書的厚度約是12毫米,有150頁,我算出一張紙的厚度約是0.08毫米。”
李老師說:“我們假設所用的那張很大很大的紙很薄很薄,比如說厚度隻有0.01毫米。現在開始估計吧!誰先說?”
小明說:“大概有1米高吧!”
小俐說:“大概有10米高吧!”
小聰說:“大概有3層樓房高吧!”
小伶注意到李老師露出神秘的笑容,便大著膽子說:“大概有中央廣播電視塔那麼高吧!”
小明搖搖頭,說:“哪能呢!要知道,中央廣播電視塔是北京最高的建築物,塔高405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