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猜想最初是由哪位數學家提出來的,已經搞不清楚了,但似乎並不古老。20世紀30年代,德國漢堡大學的學生考拉茲就研究過它。1952年一位英國數學家獨立發現了它。幾年之後它又被一位美國數學家所發現。自20世紀50年代起,這個問題一再引起人們的廣泛興趣。

在日本,這個問題最早是由角穀靜夫介紹到日本的,所以日本人稱它為“角穀猜想”。1960年角穀靜夫初次聽到這個問題,他說:“有一個月,耶魯大學每一個人都在研究這個問題,但沒有任何結果。我到芝加哥大學提出這個問題之後,也出現了同樣現象。有人開玩笑說,這個問題是企圖減緩美國數學進展的一個陰謀。”足見這個問題的吸引力之大。

人們爭先恐後去研究這個猜想,一遍遍地進行運算,在運算過程中發現,算出來的數字忽大忽小,有的計算過程很長。比如從27算到1,需要112步。有人把演算過程形容為雲中的小水滴,在高空氣流的作用下,忽高忽低,遇冷結冰,體積越來越大,最後變成冰雹落了下來,而演算的數字最後也像冰雹一樣掉了下來,變成了1。因此人們又給這個猜想起了個形象的名字——冰雹猜想。

巧稱蘋果

秋天到了,蘋果園裏,樹上碩果累累,一派豐收景象。

小明的叔叔是林場的工程師,星期天加班。小明要叔叔帶他到果園去玩。

小明和叔叔來到蘋果質量檢驗處。叔叔仔細察看了職工們的工作:把摘下的蘋果分類,檢驗,裝箱。

“叔叔,一箱蘋果有多重?”小朋問。

“四五十公斤吧,重量不一定相同。”叔叔說。

“咱們稱一稱吧!”小明要求道。

“好。”叔叔把小明領到一架磅秤旁邊。不巧,管計量的職工有事離開了,把磅秤的小秤砣收了起來,隻留下了100公斤的大秤砣。

小明不高興了:“那怎麼稱一箱蘋果的重量?”

叔叔想了想,說:“咱們把這5箱蘋果兩兩合稱吧!”

小明說:“兩兩合稱就是每兩箱一起稱,一共要稱10次。”

叔叔說:“對。不過,需要說明一下:咱們稱的是蘋果連同紙箱的重量,叫做毛重;箱子裏麵蘋果的重量叫做淨重。咱們以下說的每箱蘋果的重量,都是毛重。”

小明和叔叔抬起蘋果箱過稱,記錄如下:

5箱蘋果,兩兩合稱,重量(單位:公斤)為:

111,112,113,114,115,

116,117,118,119,121。

叔叔知道小明是數學課外小組成員,便想考考他:“你算算每箱蘋果的重量,”叔叔又補充,“假定每箱蘋果重量的公斤數都是整數。”

小明說:“我把這10個數加起來,除以20,不就算出來了!”

叔叔笑了:“那是平均數。你從這10個數中,能看出這5箱蘋果的重量有兩箱相同嗎?”

小明說:“因為這10個數兩兩不相同,而且前麵9個是連續自然數,所以,我推測這5箱蘋果的重量兩兩不相同。”

“對。還有呢?”

“還有……沒有了!”

叔叔啟發說:“你從最簡單的數,比如1,2,3下手,找找規律。”

小明說:“我試試看。1,2,3兩兩相加,得到3,4,5。這是什麼規律呢?”

叔叔說:“思考要來一個飛躍,由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才能發現規律。你剛才說的,抽象到一般情況就是,3個連續自然數n,n+1,n+2,兩兩之和為2n+1,2n+2,2n+3,還有3個連續自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