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略論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地位(3 / 3)

第五,技術進步與創新對製度創新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提出的改革目標,是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即實現經濟體製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變,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方式轉變。這兩個轉變是互為依存,互為條件,互相促進,互相製約,共同發展的。從全局意義上看,體製轉變或曰製度創新更帶有根本性。製度創新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影響或促成製度創新的社會經濟因素主要有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化因素,市場規模,技術創新、收入分配等幾個方麵。所以搞好技術創新,不隻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問題,而且關係到經濟體製的轉變,即製度的創新。技術創新對於製度創新的作用在於:一方麵,技術創新使生產規模擴大,從而宏觀上要求形成一種更加先進和更為複雜的生產組織和經營管理;另一方麵,技術創新引起生產的積聚,會使人口更集中於城市和工業中心,從而促成現有社會經濟製度的變化。

我國的科學技術已經有了一定基礎,我們應當充分發揮其在促進體製轉變方麵的作用。製度的創新,必將更進一步地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就是說,技術創新通過製度創新的中介,反過來又作用於技術和經濟發展本身。這是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種必然現象。

第六,科技創新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他還說:“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鄧小平則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回顧幾千年的人類曆史,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乃至對社會形態的演進都有著巨大的作用。比如青銅技術的發明對農耕的突破性貢獻,蒸汽機、紡紗機的發明對工業生產的貢獻,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演進的貢獻,等等,均是人們極為熟悉的。

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到底有多大?美國產量增長的大約1/3可以歸之於勞動和資本的增長,其餘2/3是可以歸之於教育、創新、規模效益、科學進步以及其他要素所導致的餘留額。薩繆爾森在分析1900~1984年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時得出結論:“……從而在每年人均產量的增長率2.2%中,大約0.5個百分點是由於資本深化,而一個令人震驚的1.7%是來源於技術進步(或者用更準確的說法,來源於‘總要素生產率’,其中包括知識的進步、規模的經濟效益以及一係列其他因素)。”目前在發達國家,科技進步導致國民財富增長中的比重一般高達60%~70%。

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顯得重要。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科技對經濟的驅動力尚未很好發揮出來,尚有很大的潛力可挖。以我國為例,科技進步導致國民財富增長的比重僅有19%,隻有發達國家的1/3左右。其原因,一方麵是由於我國的科學技術落後,另一方麵,更為重要的是科技轉化不及時,科技不能很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科技與生產脫節。這些問題的解決,有待於科技體製的改革,有待於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完善,也有待於經濟增長中對技術的足夠重視和應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和刺激作用將越來越明顯地顯示出來。

(載《學習與交流》199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