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遞減的結果如不加以改變便為馬爾薩斯所斷言的,人類必然走向饑荒,走向戰爭。馬爾薩斯是這樣推理的:無論何時,隻要工資處於維持生存的水平線以上,人口就會繼續增長,低於這個水平,人口會下降,隻有維持生存這一點,才可能存在持久的均衡。人類注定要過一種粗野的、痛苦的和短命的生活。馬爾薩斯的錯誤在於:“他忽略了技術和創新所可能做出的貢獻。他沒有看到:技術改革的作用如何會介入其間——並不在否定收益遞減規律,而是抵消它的影響還有餘。他站在一個新世紀的入口處,沒預見到隨後的兩個世紀會取得曆史上最巨大的科學成果——這是一件發人深省的事實。當人們聽到現代馬爾薩斯主義者唱著悲慘的挽歌之時,應該對此牢記不忘。”
技術的發明、進步與創新,影響和改變了各種要素組合的方式,不斷消除著影響要素發生作用的限製性因素,使要素的投入對生產起到了持久的支持作用,因而也獲得了不會遞減的收益。
第三,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具有推動作用。發展中國家的一大特點,是農業人口太多,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太高。因之,在整個現代化過程中,都同時背負著農業工業化的重任。
工業化可以憑借的條件很多,諸如資本的引進,資本的積累和積聚,等等,但技術創新也是極為重要的一條。
技術創新對工業化進程具有推動作用:首先,隨著農業技術創新的不斷實現,傳統農業部門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而使農業的土地生產率和勞動效率不斷提高,農業剩餘產品不新增加。農業的發展必然會推動農業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都門轉移。勞動力的轉移,是工業化進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非農人口在國家中所占的比例的大小,是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高低的顯著標誌。其次,技術創新是現代工業形成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由於技術創新所帶來的新產品和新工藝的不斷湧現,促使發展中國家工業部門生產率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轉變。工業生產率的提高,又進而推動了工業化的進程和城市化的發展。再次,技術創新是現代企業成長與發展的基石。企業中的技術創新,能夠不斷提高產品的性能和質量,降低製造過程中的物質消耗,使企業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企業隻有實施獨立自主創新、合作創新、委托創新、引進創新等策略,並以質優價廉的暢銷產品保證社會和市場的需要,才能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前提下不斷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最後,技術創新可以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推進城市化進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吸納更多的剩餘勞動力,從而加快工業化的步伐。在我國,近十多年鄉鎮企業的發展,吸納的勞動力之多,對於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工業化步伐加快的貢獻都是巨大的。而真正站得住腳的隻有著較好現狀和前景的鄉鎮企業,其起步和發展中均得益於接術的進步和創新。
第四,科技進步對產業結構具有優化作用。科技的進步與創新對於產業結構的影響起著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首先,科技的進步和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形成產業分工,而社會分工的發展和深化,引起產業結構的發展和變化。其次,科技對於勞動手段、勞動對象和勞動力等社會生產力和各種要素有很大影響。現代生產力的每一要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物化了的科學,而生產力和各種要素的變化,正是社會生產宏觀比例即產業結構變化的重要基礎。再次,科技進步從生產和需求兩方麵對產業結構發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一方麵它使落後的產品和落後的產業逐漸被淘汰,另一方麵它又使新產品和新產業逐漸產生和發展。最後,科技進步改變了國際競爭格局,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變化,即將產業引向國際大市場,使其在競爭中趨向合理和優化。
科技進步與創新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帶有根本性。在我國,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建立,隨著我國產業政策更趨合理,科學技術對產業結構的優化作用將得到越來越明顯的證實。但是,坐等是不行的,應當以科技創新為先導,按照經濟規律,逐步對產業結構進行主動的調整。有人指出“科技界和企業界應加強融合,加強各種渠道的對口交流,加快科研生產一體化進程。產業發展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科技界要努力實現科技成果商品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積極投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在這方麵,科技體製、企業管理體製以及財務製度等要為科技進步大開方便之門,形成有利於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機製,引導和推動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