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值過低,也有很多弊端。其一,人們的要求低,目標低,社會便缺乏前進的動力。在經濟發展上,該快不快,就會貽誤良機。其二,公眾缺乏進取心,會造成社會的沉悶。在這方麵,我們有著深刻的教訓。我國長期封建社會形成的文化傳統和心理素質,嚴重束縛了人的進取心,使人們隻求溫飽,求中庸,不求發展。其後遺症在今天的農村表現還很突出。有些農民剛剛獲得溫飽,就不想再向前走,不敢大膽致富。在城市中,競爭機製也難以形成。所以,期望值過低的危害也不容忽視。
確立怎樣的期望值比較合理呢,應當是既切實可行,又宏偉引人,使人們感到振奮、鼓舞,形成全社會的凝聚力和勃勃生機。具體地講,黨中央製定的經濟上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政治上逐步走向民主和文明的奮鬥目標,是科學的,可行的,也是令人振奮和向往的。它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的,是從我們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基礎出發,從全民族的社會心理基礎出發,從國際大背景出發來製定的。我們每一個中國公民,都應當全麵地看待曆史和現實、中國和外國、現在和未來,並以中央的部署來調整自己的視距和期望值,以期形成一個總體合理的期望值,並據此獲得滿意的社會效應。
(載1988年7月21日《寧夏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