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消除改革的曆史陰影(3 / 3)

與曆史上的改革不同,我們今天的改革不是單純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結合的改革,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改革。群眾不是置身其外,而是置身其中的。它代表著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而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群眾是創造曆史的主人,也是今天改革的主人。我們進行的改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要取得改革的成功,隻能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探索和創造精神。群眾一經認識到自己的曆史使命,他們中蘊藏著的巨大積極性和創造力就會迸發出來,在改革中建功立業。

第四,改革的性質和目的不同。

處於封建時代的改革家,他們所進行的改革是屬於封建主義改良性質的,是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矛盾的特殊產物。改革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這就決定了它的階級局限性和曆史局限性,進而決定了它的悲劇性命運。改革的很多措施,比如“均田”“均稅”“均輸”等等,在沒有觸動封建土地所有製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封建等級秩序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真正實行的。每當階級矛盾有所緩和,封建統治有所鞏固,改革也就失去了動力,最後導致改革的失敗。

我們現在進行的改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它是在社會主義製度的基礎上,在黨的領導下有組織、有步驟地進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使社會主義真正變得生機盎然,充滿活力。改革是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三中全會以來的9年,從農村到城市的改革,打破那種僵化的模式,使我國經濟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的局勢,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得到了較好的發揮。改革使社會主義建設的速度加快了,使我國的經濟實力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縮小了。

我國現在還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總的說還很低,因此在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的前提下,我們允許個體經濟、私人企業及中外合資經營等企業的存在和發展,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的必要和有益的補充,以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它們在整個國民經濟中隻占很小的比重,不會動搖社會主義公有製的基礎。在分配上,我們以按勞分配為主,采取了多種分配形式,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便更好地調動生產者、經營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帶動和影響更多的人走富裕之路。同時,對一部分個體經濟從政策、稅收等方麵采取措施,以防止貧富差距過於懸殊,引起社會心理振蕩。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生產力。檢驗社會主義是否合格的最主要的標準,就是看它是否最有效地推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並在此基礎上使人民生活不斷得到改善。社會主義不能沒有生產力這個標準。

我們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學習、引進了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這不是搞資本主義。這些東西反映了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並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是人類共同的財富。隻有堅定地執行對外開放政策,把我國的經濟納入整個世界經濟體係,才能最終實現現代化,也才能使社會主義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從根本上解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孰優孰劣的問題。這是與我們的改革精神相一致的。

(此文由朱昌平、巴岱合著,載《銀川黨校學報》198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