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有利於平衡公眾心理,進而有利於社會成員之間的團結和社會的安定。平衡公眾心理,是社會發展中必須時刻注意的問題。在一個社會政治機製不完善,經濟落後,而思想、文化又在急驟變化、各利益群體收入差距逐步拉開的國度裏,大眾的心理傾斜隨時都在發生。現在,黨內出現了一些官僚主義、以權謀私、索賄受賄,敲詐勒索等腐敗現象,由於群眾不了解全麵情況,將少數人的行為視為全局性問題,便對黨政幹部產生了不滿情緒,這對於堅持黨的領導,對於搞好國家的各項工作是極為不利的,對於社會的穩定也是一種潛在的威脅。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三方麵入手。一是要切實加強廉政建設和法製建設,懲治腐敗,避免新的腐敗現象的發生;二是要加強宣傳,提高透明度,使公眾看清腐敗分子隻是少數,並不能代表整個幹部隊伍;三是黨政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深入基層,讓群眾通過幹部的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得出公正的結論,從根本上解決心理失衡問題。事實上黨政幹部的大部分是清正廉潔的,很多人收入狀況處在中下等水平,有些甚至較貧寒,群眾在了解了這些情況後不但心理平衡了,而且會對幹部產生深切的理解和同情。
公眾心理不平衡的另一方麵是感到領導幹部深居簡出,高高在上,不深入生產第一線,不關心群眾疾苦。他們認為自己長年櫛風沐雨,辛勤勞作,而當官的卻坐在舒適的樓房裏,未免太不公平。這種認識的產生,除了幹部工作中的失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麵,就是公眾對黨政幹部的工作性質、工作狀況不了解。因此,為了得到公眾的理解,就必須走出大樓,深入到群眾中去,讓群眾熟悉自己的工作情況。一旦群眾真正了解到黨政幹部的工作同樣要花費許多心血,心理就會逐漸平衡。隻有公眾的心理平衡了,社會才能安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得到有效貫徹。
第六,有利於誘導公民積極、理性地參與各項社會活動和政治活動。公民積極理性地參與,是現代社會正常運轉的必要前提,對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過渡的我國來講,意義同樣重大。但因主客觀條件的不足,使公民參與的操作性比較複雜。要麼是難於喚起參與意識,公民對任何社會事務均漠不關心,置身其外;要麼是在參與中缺乏理性精神,行為往往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甚至產生破壞作用。要解決這一矛盾,當前可行的辦法就是領導幹部走下去,一方麵喚起、培育和保護公民的參與意識,另一方麵向群眾傳播正確參與的方法,培育公民的理性參與精神,真正從實踐上把我國的民主化程度向前推進一步。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這也是一種國民精神的培育,是一項社會教育工作。
領導幹部下基層與群眾加強聯係的過程中,鼓勵群眾對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戰略提出自己的設想,鼓勵群眾對地方的某些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修正補充、完善的主張,鼓勵群眾廣泛開展合理化建議活動,直接參與身邊的社會事務,並在參與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開拓視野,為廣泛的高水平參與打下基礎。
誘導公民積極而又理性地參與社會政治生活,是一項非常複雜和艱巨的工作,由於各利益群體的要求、文化水準、價值尺度等不同,某些人缺乏參與意識,而另一些人則缺乏參與技能和理性精神,還有一部分人兩者均缺乏,因此要針對不同的對象做艱苦的工作。同時,由於一些黨政幹部自身的參與意識和技能也較低,這就更增加了工作的難度。所以,幹部聯係群眾,誘導公眾積極理性參與的過程,也是幹部提高自身參與意識和技能的過程,其意義是十分重大和深遠的,它直接關係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和現代化事業的進程。
(載《寧夏學刊》199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