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聯係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在革命戰爭時期,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國際國內形勢發生巨變、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關鍵時刻,貫徹緊密聯係群眾的方針,並把它作為一條重要的政治製度固定下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擬從現代政治學角度作一些嚐試性分析。
一
聯係群眾,對一個政黨來說,有必然性。政黨是由社會中的誌同道合的人們,為實現共同的政治目標結合而成的有組織、有紀律的政治團體。政黨要建立和發展,就必須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有一批讚同、相信、同情本黨政治綱領的民眾,以鞏固、補充和壯大政黨隊伍。政黨要在政治生活中發揮其凝聚民心、掌握政權、監督政府的功能,就必須廣泛地動員、團結和依靠黨內外群眾。
第一,政黨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群眾。群眾是政黨的基本政治資源。離開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就產生不了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比較可行的政治目標,就不可能形成共同的政治信仰和共同的政治理想,也就不可能形成政黨。考察現代政治學意義上的政黨,即以執掌政權為目標的政黨,不論中國的,還是外國的,也不論是執政的、參政的,還是在野的,概不悖此規律。
我們中國共產黨的產生過程更生動地揭示了群眾是政黨不可或缺的政治資源這一真理。中國工人階級的產生、發展和壯大,十月革命經驗的輸入,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黨的創立奠定了基礎。當時,北洋軍閥對外投降賣國,對內禍國殃民。在政治上,壓製革命勢力,實行反革命獨裁統治;在軍事上,鎮壓革命勢力,消滅異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建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顯然是十分險惡的。沒有先進知識分子冒著風險傳播馬克思主義,沒有工人階級和廣大民眾的同情、支持、掩護和幫助,沒有勞苦大眾的廣泛認同,共產主義理想就不可能在中國萌芽,也就沒有共產主義小組的誕生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最終成立。翻開中國共產黨黨史就能看到,在黨成立前後,中國進步的民眾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以至犧牲。
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過程,也是與人民群眾密切聯係的過程。黨成立近70年來,從幾十人的隊伍發展成一個擁有4800萬黨員的大黨,一個領導11億人民的執政黨,其中每一步都凝結著各個時期全國民眾的心血,與他們的貢獻密不可分。人民把自己的優秀兒女送進了黨的隊伍,人民從物質和精神上支援我們的黨,人民還用生命掩護我們的黨。千百萬黨員群眾,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為自己共同的政治目標而奮鬥,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業績。
當前,我們黨麵臨十分嚴峻的形勢,要抵製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壓力,要麵對東歐政局的變化,要克服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帶領人民搞改革開放,克服當前的經濟困難,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同樣需要人民群眾全力以赴的支援和理解諒解。離開了人民群眾,黨的各項事業的發展將沒有保證,甚至生存也會成為問題。
第二,政黨要搞好決策、監督和製衡,搞好國家的各項事務,也必須密切聯係群眾。現代社會的政治過程,包括利益表達和利益聚合、政治決策、決策的執行、信息反饋等。一個政黨尤其是執政黨,其決策是否科學合理,是否符合時代的本質要求和本國國情,將直接關係到其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也最終關係到該黨的前途和命運。如何保證決策的科學與準確呢?就是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群眾謀幸福。政治學意義上的相信和依靠群眾,就是要搞好利益表達、利益聚合,信息反饋和監督製衡。
利益表達是政治過程的起點。所謂利益表達,就是讓群眾——說得更準確一些,就是公民將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和自己的利益需求表達出來,即向政府提出來。我國是一個有11億人口的多民族的國家,人民有各種各樣的需求,有物質性的,如收入、住房、社會福利;也有非物質性的,如精神獎勵,榮譽等;還有兼有二者特性的一種需求,比如社會的安全、安定等。人們有共同的需求,也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在40多年的發展中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利益相同或相近的群一體,各群體的需求有時甚至有矛盾之處。研究國家的發展戰略,確定改革和發展的目標、道路、方式和方法,不了解人民的需求,漠視人民的利益,就是嚴重地脫離人民,決策就是非科學的,在實踐中就肯定行不通,就要碰壁、走彎路、付出代價。因此,在決策之前,就應當讓人民把自己的利益要求充分表達出來,並加以聚合,即把相同的利益需求集中起來,或者把不同的利益需求協調起來,形成可供決策部門選擇的若幹種方案。然後從需要和可能出發,選擇有利於於發展經濟文化、有利於社會穩定進步、能夠使大多數人接受的方案,或者從幾種方案出發製定出新方案,最終完成一個決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