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絕大多數流沙和一般沙子的區別不大,並沒有電影中描述的那麼可怕,它原理上隻是被滲入了水的沙子,由於沙粒間的摩擦力減小,形成了半液態、難以承重的沙水混合物。流沙通常出現在海岸附近,一般挺淺的,很少有超過幾英尺深的。陷在流沙中的人僅感到胸部有些壓力,呼吸較困難,並不會有什麼生命危險。流沙附近上漲的潮水才是受困者最可怕的敵人。
如果陷入流沙後,大力掙紮或是猛蹬雙腿隻能加速黏土的沉積,增強流沙的黏性,使人越陷越深,最後被它吞掉。
麵對如此凶惡的食人魔鬼,我們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方法來反抗它,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終有一天我們會征服它,讓它臣服於人類的管製之下,不再危害人類。
會唱歌的沙丘
——沙漠中的奇妙音樂
沙丘也會唱歌,唱的歌聲也能刻錄成CD盤。南撒哈拉人認為這聲音是沙丘的大力神——魯爾的笑聲。它會用歌聲來逗弄那些因恐懼和口渴而心慌意亂的旅行者。然而,事實上沙丘究竟為何會唱歌,科學家們將通過研究,告訴我們原因。
大自然的神奇真叫人讚不絕口,沙丘居然也有美妙的歌喉,能歌會唱。人們在沙漠中行走時經常會聽到沙丘發出不同的聲音,它雖然沒有流行音樂那般動聽,卻也讓人領略到大自然的奇妙。這種聲音在10千米以外就可以聽到,有時像戰鼓或者低速飛行的噴氣式飛機發出的聲音,有時像管風琴奏出的樂聲,聲音強度可以達到105分貝。
世界上已經發現100多個會唱歌的沙丘
千百年以來。世界各地的旅行家和專家都記載過奇特的鳴沙現象。在中東的文學作品中,以及12個世紀前的中國古籍中都有過記載。1295年,意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就在其著作中提到在中國西部和中亞地區沙漠深處“有精靈發出奇怪的聲響,或如音樂,或如戰鼓,或如軍隊在行進”。《一千零一夜》中對此也有描繪,甚至在達爾文講述他的環球旅行的著作中也曾提到過這一現象。
據記載。世界上已經發現了100多個會發聲的沙灘和沙漠。如美國的長島、馬薩諸塞灣、威爾斯兩岸,英國的諾森伯蘭海岸,丹麥的波恩賀爾姆島,波蘭的科爾堡的沙灘,還有智利阿塔卡瑪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灘和沙漠,都會發出奇特的聲響。
會發聲的沙灘和沙漠在世界上不僅分布廣,而且沙子發出來的聲音也各不相同。比如,蘇格蘭愛格島上的沙子,能發出一種尖銳響亮的聲音,就好像食指在拉緊的絲弦上彈了一下。中國鳴沙山的沙子能發出轟隆的巨響,像打雷一樣。最有意思的要屬夏威夷群島考愛島西南岸的一片長800米、高18米的大沙丘。當人在沙丘上走動時,沙子會發出類似“汪汪”的狗叫聲,把沙子放在手掌中猛搓,也會發出同樣的聲音。
中國有許多地方都曾出現過響沙,因此被稱為“鳴沙王國”,其中最著名的響沙有3處。第一處是甘肅敦煌南6千米的鳴沙山;第二處是寧夏中衛縣沙坡頭黃河岸邊的鳴沙山;第三處是內蒙古庫布爾漠罕台川兩岸的響沙灣,又名“銀肯響沙”。
最嘹亮的沙丘歌聲可與超音速飛機相比,一般按發出的聲音的不同而將能發聲的沙丘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聲音較小的“哨沙”,也稱“音樂沙”或“歌唱沙”,這類鳴沙的“歌聲”聽起來曲調優美和諧;另一類則是規模較大沙漠地帶的沙丘,叫做“轟鳴沙”,這類沙丘有時發出低沉有力的轟鳴聲,有時發出的聲音則像萬馬奔騰。中國的響沙多數屬於轟鳴沙。
哨沙在剪切移動或壓縮時會發出短促和高頻的聲音,持續時間一般短於1/4秒,聲音頻率在500~2500赫茲之間。哨沙多見於河畔、海灘和湖畔,是一種常見的響沙。而轟鳴沙則比較少見,往往在沙漠深處的沙丘上才能聽到它的轟鳴。轟鳴沙是在沙堆崩落時發出的轟鳴聲,聲音大而低沉,持續時間也較長,聲音頻率一般在50~300赫茲。轟鳴沙的“歌聲”最長可持續15分鍾,且最大的聲音能與低飛的超音速飛機相提並論。科學家們對於鳴沙成因各持己見。
盡管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鳴沙的聲音是沙粒在滑落時發出的嗡嗡聲,但是他們對於這種現象形成的具體原因仍存在爭議。
有的學者認為,由於不同的風向長期吹動著沙粒,使它們變得顆粒大小均勻,非常潔淨,同時也具有許多微小的像蜂窩一樣的孔洞。鳴沙能發出聲響很可能就是由這種具有獨特表麵結構的沙粒之間的摩擦共振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