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發現,在某種氣候條件下會產生一種奇怪的現象:使某種聲音隻能在100千米之外被聽見,而離這個聲源很近的地方卻存在著一個“啞區”。因此,人們有時聽到的地聲的聲源往往在很遠的地方。這大概就是聞名世界的“比利時神秘之聲”的情況。
此聲出現在比利時沿岸一帶,往往是在迷霧蒙蒙的時刻發生。也許正是這些晴天的霧,在氣溫逆轉時,有利於聲音在水麵上傳播。這種“神秘之聲”的根源也許是人為的噪音,而不是大自然之聲。
至今,發生在美國的塞內卡福爾斯的“塞內卡之聲”更是一個謎。它一連數年毫無規律地、有間隔地出現在這個城市的四周。人們在數百千米的範圍內尋找聲音的來源,可是毫無結果。
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也都有類似的來曆不明的怪聲,遺憾的是,現代的科學至今還不能夠圓滿解釋它。
流動的沙粒
——自然界中的食人魔鬼
大自然蘊藏著重重殺機,流沙也如同魔鬼般張開大口,要將人吞食。這個殺手隱藏手段極高,在不經意間,人就可能成為它的“口糧”。流沙為什麼要吞食人呢?我們如何才能自救?本文將幫您更深層次地了解食人魔鬼——流沙。
流沙是最恐怖的食人惡魔之一,它是一個天生的隱藏高手,它可能隱藏在很多地方,無論是河濱海岸還是鄰家後院,都有可能是它的隱身之處,它在那裏非常有耐心地靜靜等待人們不經意地靠近,從而找準機會張開血盆大口將人吞掉。
公元1692年,牙買加的羅伊爾港口就曾發生過因地震導致土壤液化而形成流沙,最後造成1/3的城市消失、2000人喪生的慘劇。看似平靜的英國北部海邊、美麗而危險的阿拉斯加峽灣等地也曾發生過流沙“食人”的悲劇。一旦人們身陷其中,往往不能掙脫,同伴也是無能為力,隻得眼睜睜地看著受困者頃刻之間被沙子吞噬。
一直以來,人們以為流沙是由圓度良好的圓粒沙組成,沙粒間摩擦力較小,於是有人踏在上麵。由於受到重力作用,滾動的沙粒便轉動著“讓路”,人就往下陷;普通的沙地是由菱形的沙子構成,這種沙子會互相嵌合,形成結實的地麵。
然而,當科學家把兩種沙粒放在顯微鏡下仔細對比時,這種說法又被推翻了,經觀察發現流沙和普通沙子一樣,也是菱形沙粒。
有人猜想流沙中可能存在潤滑液。因為如果沙粒表麵果真有潤滑液存在,沙粒之間的摩擦力將變小,自然放置其上的物體也易於下陷。可是,人們在沙粒表麵沒有找到所謂的潤滑液。
後來,一位科學家發現流沙在幹旱季節也很堅實。這麼說來,流沙必定與水有關。於是,他設計了幾種不同的實驗,讓水以不同方式從沙內流過。結果發現:當水從沙的下麵往上注入沙內時,形成了流沙。
這樣,人們終於揭開了其中的奧秘:原來流沙是地下水湧入沙內引起的。由於上流的水的衝力,使沙粒互相散開,沙粒不再互相嵌合,而是被水托著,呈半漂浮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人或牲畜踩在沙麵上,便會像在水中一樣往下沉。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柏恩在一次前往伊朗度假的旅行中,遇見了一位當地牧羊人。牧羊人告訴柏恩,村裏曾有駱駝陷入流沙後就立即消失。回國後,柏恩就對此疑團展開研究。他仔細觀看和分析了數十部有流沙噬入場景的電影,發現這些電影對流沙的描述根本就是錯誤百出。後來,柏恩在實驗室裏將細沙、黏土和鹽水混合在一起,設計了一個微型室內流沙模型來進行研究。
經過反複實驗,柏恩領導的科研人員發現,要把沙子變得像太妃糖一樣黏比較難,得需要好幾天時間,但要讓它失去黏性則很容易,隻要在其表麵施加適當的壓力即可。一旦流沙表麵受到運動幹擾,就會迅速“液化”,表層的沙子會變得鬆鬆軟軟,淺層的沙子也會很快往下跑。這種“遷徙”運動使得在流沙上麵運動的物體下沉。然而,隨著下沉深度的增加,從上層經“遷徙”運動掉到底層的沙子和黏土逐漸聚合,創造出厚實的沉積層,使沙子的黏性快速增加,從而阻止了物體進一步下陷。
研究還發現,當物體陷入流沙後,被流沙吞掉的速度要由物體本身的密度決定。流沙的密度一般是2克/毫升,而人的密度是1克/毫升。在這樣的密度下,人的身體沉沒於流沙之中不會有滅頂之災,往往會沉到腰部就停止了。然而,即便是一些密度比流沙大很多的物體,也能浮在流沙上。研究人員將一個密度為2.7克/毫升的鋁盆置於流沙的頂部,盡管其密度大於流沙,但由於受流沙浮力和沙麵張力的影響,鋁盆仍能平靜地站在流沙的表麵。當科學家開始輕輕晃動這個鋁製容器時,情況發生了變化,容器稍稍下陷了一點,當他們用力搖晃時,這個容器慢慢沉入沙底。
陷入流沙中的人一般都動彈不了,密度增加以後的沙子黏在掉進流沙裏的人體下半部,對人體形成很大的壓力,讓人很難使出力來。即使大力士也很難一下子把受困者從流沙中拖出來。如果以每秒鍾1厘米的速度拖出受困者的一隻腳就需要約10萬牛的力,大約相當於舉起一部中型汽車的力量。所以除非有吊車幫忙,否則很難一下子把掉進流沙中的人拉出來。照這種力量計算,如果生拉硬扯,那麼在流沙“放手”前,人的身體就已經被強大的力量扯成兩截。此舉所造成的危險遠高於讓陷入流沙中的人暫時停在流沙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