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廣袤陸地懸念重重(1)(2 / 3)

裏德博士聯係了麥田怪圈專家露西·普林格勒尋求幫助。普林格勒還是位攝影師,拍攝過大量有關麥田怪圈的壯觀照片。裏德解釋:“我昨天注意到巴伯裏城堡外形的一張照片。它顯然是代表圓周率——圓圈的周長和直徑之比——小數點後10位數的編碼圖片。第10個數字甚至於被適當地舍人。中心附近的小圓點其實就是圓周率的小數點。密碼是根據10個片斷編成的,而放射狀擴散則代表每個片斷。”他接著說:“從中心開始,計算每組色塊數目,結果清晰地顯示出圓周率小數點後10位數的值。”

數學代碼和幾何圖形長久以來便是麥田怪圈的重要因素——有史以來發現的最著名的麥田怪圈之一展現了一個稱為Julia集的高度複雜的不規則碎片形的圖片。普林格勒還研究電磁場對麥田外形逼真係統的影響,並建立了世界上有關麥田怪圈現象的最大數據庫。

普林格勒說:“我的看法同邁克的一致。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一個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看起來,巴伯裏城堡麥田怪圈的創造者應該是專業天文學家和數學家。

東非大裂穀

——是誰讓地球“破相”

東非大裂穀寬幾十至200千米,穀底與斷崖頂部的高度差從幾百米至2000米不等,長度相當於地球周長的1/6。它氣勢宏偉,景色壯觀,是世界上最大的裂穀帶,因此有人形象地稱其為“地球表皮上的一條大傷痕”。

乘飛機越過浩瀚的印度洋,進入東非大陸的赤道上空時,從機窗向下俯視,就會看見地麵上有一條碩大無比的“刀痕”,這就是著名的“東非大裂穀”。

東非大裂穀也稱“東非大峽穀”或“東非大地溝”,它南起讚比西河的下遊穀地,向北延伸到馬拉維湖北部,並在此分為東西兩條。東非大裂穀東麵的一條是主裂穀,它穿越了坦桑尼亞中部的埃亞西湖、納特龍湖等,經肯尼亞北部的圖爾卡納湖以及埃塞俄比亞高原中部的阿巴亞湖、茲懷湖等,向北直抵紅海和亞丁灣,全長5800千米(一說6500千米)。

東非大裂穀西麵的一條經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艾爾伯特湖等一直到蘇丹境內的白尼羅河,全長1700多千米。由於這條大裂穀在地理上已經超過了東非的範圍,一直延伸到死海地區,因此也有人將其稱之為“非洲一阿拉伯裂穀係統”。

許多人在沒有見東非大裂穀之前就認為它肯定是一條既狹長、黑暗,又陰森、恐怖的斷澗,其間荒草漫漫、怪石嶙峋。其實,裂穀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著連綿的群峰,山坡上長滿了盛開著紫紅色、淡黃色花朵的仙人球;草原十分廣袤,翠綠的灌木叢散落其間,花香陣陣,草原深處的湖水波光閃耀;山水之間,白雲飄蕩。裂穀的底部十分平整,林木蔥蘢,生機盎然,宛然人間仙境。

根據20世紀60年代美國“雙子星”號宇宙飛船的測量,東非大裂穀北段的紅海正在以每年2厘米的速度擴張;在非洲大陸上,裂穀每年加寬幾毫米至幾十毫米。一些科學家指出,如果照這種速度繼續下去,再過2億年光景,東非大裂穀就會被徹底撕裂開。

東非大裂穀是怎樣形成的呢?

據地質學家們考察研究認為,大約3000萬年以前,強烈的地殼斷裂運動,使得同阿拉伯古陸塊相分離的大陸漂移運動形成了這個裂穀。那時候,這一地區的地殼處在大運動時期,整個區域出現抬升現象,地殼下麵的地幔物質上升分流,產生巨大的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之下,地殼發生大斷裂,從而形成裂穀。由於抬升運動不斷地進行,地殼的斷裂不斷產生,地下熔岩不斷地湧出,漸漸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則變成眾多的山峰,而斷裂的下陷地帶則成為大裂穀的穀底。

據地球物理勘探資料分析,得出結論認為,東非裂穀帶存在著許多活火山,抬升現象迄今仍然在不停地向兩翼擴張,雖然速度非常緩慢,近200萬年來,平均每年的擴張速度僅僅為2~4厘米,但如果依此不停地發展下去,未來的某一天,東非大裂穀終會將它東麵的陸地從非洲大陸分離出去,從而產生一片新的海洋以及眾多的島嶼。

東非大裂穀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期,在東非大裂穀東支的西側、坦桑尼亞北部的奧杜韋穀地,發現了史前人的頭骨化石,據測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萬年。這具頭骨化石被命名為“東非人”。1972年,在裂穀北段的圖爾卡納湖畔,發掘出一具生存年代已經有290萬年的頭骨,其與現代人十分近似,被認為是已經完成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典型的“能人”。1975年,在坦桑尼亞與肯尼亞交界處的裂穀地帶,發現了距今已經有350萬年的“能人”遺骨,並在硬化的火山灰燼層中發現了一段延續22米的“能人”足印。這說明,早在350萬年以前,大裂穀地區已經出現能夠直立行走的人,屬於人類最早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