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站在太空運行不但不會落下來,還能根據需要調整方向、速度和高度。宇航員安全地在空間站上工作,進行各種科學實驗,還可以出艙,到空間站外麵進行太空行走。
當然,空間站還是會有點往下掉。在這個高度,地球的空氣極稀薄,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地球引力和空氣阻力,使空間站減慢下降,失去最初的高度。另外,太陽光會產生一定的壓力,使空間站速度減慢,慢慢失去高度,最多大約每天150米。因此,空間站必須定期地進行調整,維持適當的高度。空間站一般用自身的火箭發動機點火,產生動力來提高空間站的高度和速度;也可用航天飛機和宇宙飛船來提升高度。
空間站的外麵——太空非常寂靜,但空間站裏卻很吵。風扇和水泵等設備的噪聲很大,有時需要戴耳機。在空間站看星星,不像在地球上看見的那樣閃爍。因為沒有大氣層,沒有汙染,所以顯得更清晰、不閃爍。
快樂國際大家庭
空間站好像是一個賓館,接待來自各個國家的宇航員。空間站的宇航員分為兩類,一類是專業宇航員,負責空間站的飛行任務;另一類是科學任務專家,從事各種專業的科學實驗。所以,空間站的宇航員個個都是某一專業的或幾個專業的科學家。他們不一定是最聰明的科學家,但一定是最專業的科學家。宇航員都必須具備基本的醫學知識,因為很少為宇航員配備專業醫生。空間站裏沒有醫院,卻有一個應有盡有的藥箱。
為了適應空間站的特殊環境和太空的惡劣環境,宇航員必須“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最重要的是,從運載火箭發射的那一刹那,到突破地球引力進入太空,要忍受極端的痛苦和恐懼。震耳欲聾的轟鳴、強烈的振動、撕人心肺的怪叫聲、突破地球引力時的重壓、進入太空時的失重、太空的空間顛倒和時差錯覺,等等,都考驗著宇航員的生理和心理素質。
宇航員剛進入空間站,環境急速變化。宇航員身上的血液往上衝,血壓劇增。宇航員剛到太空時會很不舒服,這種情況需經3天才能緩解。宇航員要重新學習生活,要跟嬰兒一樣從呼吸、說話、喝水、吃飯、方便和走路學起。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作為試驗品的動物,如小狗、小貓、小猴、青蛙、昆蟲等也都要經過挑選和訓練。小狗、小貓、小猴除了訓練有素以外,必須“精通”英語,能聽懂用英語發出的各項指令。很難相信那些懂俄語的太空狗,能按照英語的指令到衛生間小便。所有空間站的宇航員或者動物,都通用英語,和睦相處,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將來在中國的空間站上,普通話一定是通用語。
金錢在太空毫無價值。當7名或10名宇航員在狹窄的太空艙裏共同生活時,這個太空小社會內部的私有製就會開始運行。偷藏了更多的巧克力、墨西哥玉米餅或者咖啡的人,將具備跟別人討價還價的權利。這些零食在太空比錢更珍貴,特別是當某位宇航員“彈盡糧絕”的時候。在太空中,每位宇航員的食物都帶有不同的顏色標識。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內部人士透露,在太空飛行任務快結束時,如果哪位宇航員的某種食物,例如意大利肉醬通心粉吃完了,他可能會偷偷換掉顏色標識,把同伴的通心粉吃掉。同伴發現後會幽默地問:哪隻小狗把我的通心粉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