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是多個國家合作的結晶。空間站上的每一個艙段、每一個部件都是由各個國家製造,然後運到太空再組裝起來。國際空間站其實就是一個遨遊太空的超級變形金剛。別小看這些部件,每一個都集中了各個國家的尖端技術和聰明智慧。
目前,這個太空“超級實驗室”的建設快完成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把國際空間站看作是未來登陸火星的重要“踏板”。國際空間站主要由下列部分組成:俄羅斯的“星辰”號服務艙、“曙光”號工作艙,美國的“團結”號節點艙、“哥倫布”號實驗艙和“命運”號實驗艙、日本的“希望”號實驗艙,加拿大製造的智能機械臂等。
“曙光”號工作艙
“曙光”號工作艙是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由俄羅斯赫魯尼切夫空間中心和美國波音公司共同研製而成。“曙光”號重量為24.2噸,長13米,內部容積約72立方米,可用麵積為40平方米。它可以在不補充燃料的情況下連續飛行430晝夜。
“曙光”號是一個大型艙體,用做空間站的基礎,能提供電源、推進、導航、通信、姿控、溫控、充壓的小氣候環境等多種功能。“曙光”號設計壽命13年,電源最大功率為6千瓦,裝有可接4個航天器的對接件。1998年11月20日,俄羅斯“質子-K”號運載火箭將“曙光”號送入預定軌道。
“團結”號節點艙
“團結”號節點艙是美國為國際空間站建造的第一個組件,也是國際空間站的第二個組件。“團結”號節點艙直徑5米、長6米,設有6個艙門。它的作用是充當對接口,連接未來升空的其他艙段。1998年12月4日,“團結”號隨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升空。12月6日,“團結”號與“曙光”號對接,空間站開始組裝。
“星辰”號服務艙
“星辰”號服務艙由俄羅斯承建,是國際空間站的核心艙。“星辰”號長13米,最大直徑5米,太陽能帆板展開時寬30米,重19噸。“星辰”號共有4個對接口,可用於接待載人飛船或貨運飛船。
服務艙由過渡艙、生活艙和工作艙3個密封艙及1個用來放置燃料箱、發動機和通信天線的非密封艙組成。生活艙中設有供宇航員洗澡和睡覺的單獨“房間”,艙內有帶冰箱的廚房、餐桌,供宇航員鍛煉身體的運動器械。艙體上設計的14個舷窗,可供宇航員眺望浩瀚的星空。
“星辰”號配有定位和電視係統,可保障服務艙與俄羅斯科羅廖夫地麵控製中心和美國休斯敦地麵控製中心的直接聯係。2000年7月12日,“星辰”號由“質子-K”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7月26日,“星辰”號服務艙與國際空間站聯合體對接。
“命運”號實驗艙
2001年2月7日,“命運”號實驗艙隨美國“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升空。“命運”號實驗艙價值14億美元,是國際空間站中最昂貴的組件。它由美國波音公司製造,形似圓筒,長9.3米、直徑4.3米,重13.6噸,有41.5萬個零件。它不僅是未來空間站成員在接近零重量的狀態下執行科學研究任務的基地,而且將作為國際空間站的指揮和控製中心。它是國際空間站6個實驗艙中最重要的實驗艙之一。
“碼頭”號多功能對接艙
“碼頭”號多功能對接艙由俄羅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研製,重約4噸,體積為13立方米。對接艙一端與“星辰”號服務艙連接,另一端能與“進步”號貨運飛船或“聯盟”號載人飛船對接。
對接艙的一側還有一個隔艙。宇航員穿上宇航服,調節好隔艙中的氣壓後,就可以打開隔艙門進行太空行走。多功能對接艙有助於增加國際空間站與地麵間的貨物、人員運輸。“碼頭”號多功能對接艙於2001年9月17日安裝到國際空間站。
“哥倫布”號實驗艙
“哥倫布”號實驗艙是一個包含歐洲先進科技的科學實驗艙。“哥倫布”號實驗艙可以進行材料學、物理學、生命科學、空間科學和地球觀察等多學科研究。“哥倫布”號實驗艙總長6.87米,直徑4.47米,內部容積有75立方米,重量為1噸多。它裏麵有生物實驗室、科學實驗室、生理艙、計算機、攝像機等。“哥倫布”號實驗艙由歐洲空間局設計製造,2008年2月7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攜帶“哥倫布”號實驗艙,發射後與空間站對接。
“希望”號實驗艙
日本製造的“希望”號實驗艙像一個可樂罐子。2008 年5月31日,由“發現”號航天飛機升空運往國際空間站。日本“希望”號實驗艙是最為關鍵、龐大的艙組,將長期在太空中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