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到國際空間站進行科研考察,俄羅斯宇航專家將各國任務專家編成科考隊,命名為“遠征”(Expedition)科考隊。“遠征”科考隊按飛船、任務,以順序編號,一般為兩艘飛船6個人。第一支“遠征-1”科考隊於2000年10月31日乘坐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到達國際空間站。到2011年10月,共有29支“遠征”科考隊登上國際空間站。“遠征-35”也已經落實人員和任務,隻待確定發射時間。
美國到達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以航天飛機的“STS”航班來命名。到2011年年中,航天飛機已經飛行38次航班,運送任務專家、空間站組件和實驗儀器。航天飛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時間一般為7天到15天。2011年7月8日,“亞特蘭蒂斯”號完成最後一次航班後,美國航天飛機全部退役。
宇航員可以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乘坐“聯盟”號飛船趕赴國際空間站;也可乘坐美國航天飛機啟程,前往國際空間站。宇航專家認為:如果坐俄羅斯飛船去,2010年的票漲價了,約3500萬美元,雖然擠一點,但安全便宜。如果乘坐航天飛機,票價1億美元,舒服一點,但價格太貴且危險性高。返程可選擇飛船或航天飛機。不管坐什麼升空,到太空工作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作為一個研究實驗室,國際空間站利用地麵無法提供的空間微重力狀態這一有利條件,可以使科學家們長期進行一係列科學實驗,如人體科學、空間醫學、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物理學、天文學、氣象學、化學、材料學等實驗。國際空間站的建設,是國際合作、共同探索和開發宇宙空間時代的典範。它成為新型能源、運輸技術、自動化技術和下一代傳感器技術的測試基地。國際空間站的建設推動了流體力學、能源動力、生命支持係統、反輻射危害等研究的發展。國際空間站的意義十分重大,對未來的太空探索產生重要影響,為建造太空工廠、太空發電站,太空旅遊太空城提供經驗,向登陸月球、登陸火星、深空探索等遠大目標前進了一步。
未來的新星
國際空間站在不斷長大。2010年11月20日國際空間站12歲生日時,國際空間站在軌時間達到4383天,其中載人航天3672天,在太空圍繞地球運行約68791圈,行程27.6688億千米。2011年2月24日,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最後一次飛行,將大型艙段“萊昂納多”號多功能後勤艙送上太空。國際空間站宣告基本建設完成。最後一個小艙段“科學”號多用途實驗艙計劃於2011年12月由俄羅斯“進步-M”號貨運飛船送上太空,國際空間站完全建成。國際空間站設計壽命到2020年。
國際空間站運行於低軌道,不會自己發光,但反射太陽光線。在陽光的照射下,國際空間站的反射麵達7898.8平方米,比國際足聯的標準足球場7140平方米還大。國際空間站如同一個小月亮,懸掛在太空。它閃爍著人類智慧、勇氣、力量和科技的光芒。國際空間站注定成為全人類的驕傲,成為太空探索的重要的裏程碑。
請擦亮自己的眼睛,注意一下遙遠的太空,那裏出現了一座太空樓閣。2010年後,我們在地球上除了能用肉眼看見太陽、月球,還可以看見一顆新星——國際空間站。國際空間站每晚8次經過世界各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美國北美防空司令部、俄羅斯宇航局和歐洲空間局每天公布國際空間站的衛星星曆,公布和預報飛臨世界各地的時間表。人們有幸觀察這顆太空第三亮度、夜空第二亮度的人造星體。
國際空間站——它正緩緩劃過太空,追尋未來的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