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為了和平
2001年1月,俄羅斯航天局宣布,“和平”號空間站將於3月23日墜入南太平洋、澳大利亞東1667千米的“航天器墓地”。“和平”號空間站的隕落,令許多科學家和宇航員為之傷心落淚。它畢竟老了,已經飛行15年了。
“和平”號空間站是蘇聯/俄羅斯的第三代空間站,包括7個壓力艙段和幾個無壓艙段,幾個艙段上直接安裝太陽能帆板提供電源。它是世界上第一個長期載人飛行的太空研究站。“和平”號空間站作為微重力研究實驗室,宇航員與任務專家在生物學、人類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氣象學和航天器係統方麵進行試驗。
“和平”號空間站是當時世界上重量最大、載人最多、壽命最長、技術最先進、在軌工作時間最長的空間站,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多艙段組合方式的空間站。最著名、最功勳卓著的空間站,必屬蘇聯/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
為了“和平”號空間站,也為了航天事業,蘇聯專門在莫斯科郊區成立了科羅廖夫飛行控製中心。該中心技術先進、設備齊全。原來該中心有3個獨立的控製室,可以同時處理多達10個航天器的數據。每個控製室專注於一個單一的方案:第一控製室控製“和平”號空間站;第二控製室控製“聯盟”號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第三控製室控製蘇聯航天飛機“暴風雪”號。
現在,第一控製室用來控製國際空間站俄羅斯部分的軌道飛行,後來轉換為控製國際空間站。
人造天宮
“和平”號空間站被譽為“人造天宮”。它是一個階梯形圓柱體,兩側裝有幾個大型太陽能帆板。“和平”號長31米,寬19米,高27.5米,最大直徑4.2米,重量129.7噸。總麵積80多平方米,總體積400立方米,加壓艙容量350立方米,1個大氣壓,預計壽命5年,乘員3名。“和平”號由工作艙、技術艙、密封艙三部分組成,共有6個對接口,可與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和航天飛機對接。
“和平”號空間站的典型軌道為近地點354千米,遠地點374千米,軌道傾角51.6°,平均秒速7.7千米,平均時速27700千米,軌道周期91.9分鍾,每天繞軌道運行15.7圈。到世界標準時間2001年3月23日5時59分再入大氣層,“和平”號一共在軌運行5519天,載人航行4592天,軌道運行86331圈。
“和平”號空間站的4個專業艙,都有生命保障係統和動力裝置,可獨立完成在太空機動飛行。這4個專業艙包括工藝生產實驗艙、天體物理實驗艙、生物學科研究艙和醫藥試製艙。這幾個實驗艙可根據任務需要更換設備,成為另一種新的實驗艙。在空間站中,宇航員們進行天體物理、生物醫學、材料工藝試驗和地球資源勘測等科學考察活動。
“和平”號空間站的工作艙是整個空間站的主體。它主要有宇航員生活區、環境係統、姿態控製係統和主發動機等,包括一個主艙和一個球形的對接氣閘艙。工作艙前部有4個停泊接口,可接待“聯盟”號載人飛船或“進步”號貨運飛船;尾部接口作為“量子-1”號泊位位置。
技術艙主要用於科研。
對接艙用於與飛船或航天飛機對接。
飛馳的太空快車
“和平”號空間站由6個艙段和20多個部件組成。蘇聯航天局隻能分7次將主要部件發射升空。1985年5月,“和平”號的主艙工作艙運抵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場,由於超重1噸而無法升空。在拆下部分裝置後,“和平”號又由於遙控裝置失靈而導致原定的發射延遲。
1986年2月19日,蘇聯拜科努爾航天中心已經進入倒計時。蘇聯運載力最大的“質子-K”火箭直刺藍天。夜幕中,“和平”號主艙站立在龐大的火箭頂端,在探照燈的映照下顯得很威武。21時28分23秒,一團火焰從火箭底部噴出。火箭拖著長達100米的火舌騰空而去。10分鍾後,人們終於等來科羅廖夫飛行控製中心的報告發射成功。“和平”號空間站進入軌道,運行在近地點385千米,遠地點393千米,軌道傾角51.6°的繞地軌道,軌道周期88.15分鍾,每天繞地16.34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