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西伯利亞凍原(1 / 1)

永久凍土

西伯利亞凍原是一片廣闊的大平原,湖泊和沼澤星羅棋布,大部分地區長滿了苔蘚。

這片凍原位於西伯利亞北部,沿北極冰蓋邊緣延綿3200百公裏,屬於歐亞大陸最北部泰米爾半島的典型景色。

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夏天,作家和動物學家傑拉爾德與德羅爾遊曆了泰米爾半島。

他們記述,那裏的凍土上長滿著苔蘚和草本植物,苔草之間夾雜著雛菊似的小花和毋忘草般細小的百合藍色的花。

遍地都有矮柳叢,在翠綠色的苔蘚中茁壯地開放著粉紅的花。

每年有三個月太陽不落,但即使在仲夏,氣溫也隻有5℃左右;冬季則有一段時間全是漫漫長夜,不過比夏季太陽不落的時間短。

這時隻能看到月光,偶爾還可見到極光,冬季的氣溫可降至零下44℃。因而留給植物開花和結子的時間很少。

這裏的植物大多是多年生的,為了免遭冷風襲擊,長得很矮小,生長也緩慢。

凍原的大部分下層土都是永久凍土,最厚的凍土層深達1370米。冬季,所有土壤都變成堅硬的凍土;夏季,最上層的土壤融化成薄薄的濕土,使植物能在此紮根、生長。

在最北麵,濕土層隻有150~300毫米厚,但是越往南,濕土層越厚,最厚可達3米,即使是榫樹和落葉鬆等植物也能茂盛生長。

泰米爾半島有許多地方是龜裂凍原,是一種由壟埂把沼澤和小湖分割成不規則蜂窩狀的特殊地貌。

這是由於冰凍和解冰不斷循環造成地麵開裂形成的。在裂縫中逐漸形成的冰楔產生強大壓力,使地麵凸起成壟,而解凍的泥土和融化的冰水則隨之沿坡而下聚成湖沼。

遠古動物

在凍原上,有時可能發現早已絕種的長毛猛獁的骨骼和長牙。幾世紀來,西伯利亞人從凍土中挖出猛獁的長牙賣給象牙商。

肩高四米的猛獁曾活躍在歐亞大陸北部和北美洲,其牙長達4米半,約在12000年前滅絕。

但不少猛獁的遺骸——包括完整的猛獁屍體保存在永久凍土中,主要在西伯利亞。“猛獁”一詞源於西伯利亞的韃靼語,意思是“土”。

第一具幾乎完整無損的猛獁屍體是1799年由一名找象牙者在利納半島發現的,1803年完全挖掘出來,交給科學家進行研究。

貝蘭加高原是泰米爾半島的脊梁,高約1500米。在高原的南緣,是泰米爾湖。這是北極最大的湖泊,但深度隻有3米左右。

春季,湖裏注滿融水,夏季有四分之三的水流入河流,冬季全部結冰。湖岸是麝牛和馴鹿的棲息地。

旅鼠則在苔蘚下麵打洞穴居,他們是北極狐和雪梟的主要食物;狼也在此出沒,主要捕食馴鹿和麝牛。

許多動物入冬就向南遷徙到較為溫暖的地方,鳥類亦然。夏季,湖和小島成了紅胸雁等水鳥築巢產卵的理想場所。

在西伯利亞西部,沼澤窪地一直從鄂畢河延伸到烏拉爾山脈,稀有的西伯利亞鶴就在鄂畢河下遊度過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