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離太陽最近的城市(1 / 2)

在秘魯南部安第斯山脈南段群山環抱的庫斯科盆地中,有一座氣候宜人的高原城市庫斯科,在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南美洲之前,這裏曾是印加帝國的統治中心。

庫斯科,印第安語的意思是“離太陽最近的城市”,海拔3400米。有關庫斯科的起源,印第安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則神話傳說:很久以前,至高無上的創造神比拉科查在的的喀喀湖心太陽島上創造了一對青年男女,男的叫曼科·卡帕克,女的叫瑪瑪·沃利奧,兩情依依,終成眷屬。

創造神傳授給他們各種技藝,賜給他們神奇的金杖,曉諭他們尋找金杖沉沒之地並在那兒定居。這對年輕夫婦,遵照神的旨意,帶著金杖,浪跡天涯。

有一天,他們來到了庫斯科盆地,像往常一樣,將金杖插入地裏,頃刻之間,金杖消失得無影無蹤,他們異常興奮,終於找到了神靈指引的地方,於是便在這裏安居樂業,生息繁衍,建立起庫斯科城。此後,曆代印加帝王不斷興建,至第9代帝王帕查庫提(公元1438~1471年在位)時代,庫斯科規模空前,名揚天下,神印第安人視為神聖之地。

庫斯科是印加文化的搖籃。從公元1000年至公元1533年,一直是印加帝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

輝煌壯麗的古建築雖曆經滄桑,但至今遺跡猶存,從中不難領略到印加帝國昔日的風采。

印加帝國強盛時期分為四個“蘇尤”(行政區):西北部是欽查蘇尤,包括今秘魯中北部和厄瓜多爾;東南部是科利亞蘇尤,統治著的的喀喀湖流域、今玻利維亞的大部分、阿根廷北部和智利中部;西南部是孔德蘇尤,占有秘魯南北;東北部是安蒂蘇尤,擁有安第斯山脈中段的東麓地帶。

與四個“蘇尤”相應,庫斯科城又分為四個區域,各地酋長在相應區域內建造房屋,以備朝覲帝王時住宿,而不同的街區代表了不同地域的風俗,所以庫斯科城成為印加帝國的縮影。

古代庫斯科城的中心是“瓦卡依·帕塔”中央廣場,現為阿爾馬斯廣場。廣場呈正方形,邊長183米,曆代印加王宮就集中在廣場周圍,從中央廣場開始,隨著距離的增加,建築物由石砌的宮殿府衙逐漸變成泥牆茅舍,等級森嚴,貴賤有別。

印加帝國最偉大的帝王帕查庫提時代,在這個廣場上曾多次舉行過盛大的閱兵式和莊嚴的宗教儀式活動。

每逢盛大祭祀典禮之時,廣場中央供奉著用黃金製成的太陽、雷、閃電等諸神像,兩旁的金禦座上,供奉著曆代印加帝王的木乃伊,眾神之像前,成群的駱馬在祭司的禱告聲中成為刀下之鬼,而當印加帝王露麵時,萬眾歡聲雷動,祭祀活動達到高潮。

如今,廣場上豎起了印加人引為自豪的先王帕查庫提的青銅雕像。

庫斯科最負盛名的古建築物是比拉科查宮殿,長160米,寬130米,金碧輝煌,雄偉壯觀,內設有祭祀比拉科查的神廟。

這座宮殿在西班牙人人侵後遭毀,取而代之的是曆時百年才竣工的拉孔帕尼亞大教堂,現為托裏文夫教會占用。

城內最大的宗教中心是科裏坎查太陽神廟,自印加帝國的始祖曼科·卡帕克超,到印加,羅加為止,曆代帝王都居住在這裏。

太陽神廟是一座長70米,寬60米的長方形建築物,附屬有王宮和祭司的府邸,關於這座太陽神廟,秘魯曆史學家、印歐混血種人加西科索·德拉維加(公元1539~1616年)在他編纂的《王家述評》一書中是這樣描述的:太陽神廟是在朝東的一塊聖地上建築起來的,整個廟宇是用精心修整的、平坦而巨大的石板砌成的,為了讓空氣流通,屋頂造得很高,用茅草蓋成,還有一個很優美的祭台。

大殿的四周牆壁從上到下全部鑲上較厚的純金片,所以這座神廟得名‘金宮’。

在正麵牆壁上有太陽神偶像,它是個繪有男子臉形、周圍環繞著光芒和火焰的用黃金製成的圓片。

它麵朝東方,在受到初升的太陽光直接照射時,就放射也萬道金光。

在大陽神偶像的左右兩側,按照古代習俗在金禦椅上供奉著曆代印加王的木乃伊,遠遠望去,它們就悼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