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世界的啞謎:複活節島(1 / 2)

1.神奇的巨石人像

在東太平洋的狂濤巨浪中顛簸,是一次枯燥無味又充滿艱辛的航程。即使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裏,陽光和海風也並不能給人們帶來多少歡樂,畢竟航海生活是寂寞的,隻有偶爾躍出洋麵的飛魚、或者天空掠過一兩隻飛鳥,會給人們帶來些許短暫的喜悅。

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1722年4月的一天,由荷蘭海軍上將雅各布·羅格文率領的3艘戰艦,曆時數月,穿過茫茫大洋,在暮色蒼茫之際,當他們望見洋麵浮蕩著一個小島的黑影時,他們該是何等的歡欣了。

這一天是複活節。複活節給心靈枯竭的水手帶來了歡樂,他們也給這個小島起了個頗有紀念意義的名字——複活節島。

他們懷著興奮的心情登上小島,預料中和意料之外的事情都發生了。他們沒能料到這個荒島上還有人居住。島上土著欲劫持登陸者的財產,這是可以想象到的。摩擦不可避免,不幸的結局是灘頭上留下幾具土著居民的屍體,土著人潰退了。

不愉快的拜訪,使他們不願意在小島上過久地逗留。幾個小時後,他們就揚起帆起航了。留在他們記憶中的不是灘頭血戰的那一幕,而是島上那排巨大的石人雕像。土著人做這些雕像幹什麼?

1770年,西班牙航海家也到過這個島。

1774年,著名的航海家詹姆斯·庫克,在島上徜徉了幾天。

其後,在18~19世紀的歐洲航海家中,有不少人拜訪過這個位於太平洋中部的小島。留在他們航海日記和回憶錄中的還是那些讓他們難以理解的巨石人像。在早期來訪的歐洲人中,有一位名叫讓·拉珀魯斯的法國人,他受命於法國政府前往太平洋考查。拉柏魯斯緊接庫克船長之後於1786年來到複活節島,在島上僅住了10天,他充滿新奇感地記錄下島上的風土人情,以及那些神秘莫測的巨石人像。

19世紀中葉,到島上傳教的法國天主教牧師,在其日記裏更是詳盡地記錄了小島的風情和那些巨石人像。

複活節島上的巨石人像正是被這些訪客一次次地重複不斷地寫入遊記、見聞、回憶錄和日記裏,才變得神秘起來。否則它就像太平洋上其它島嶼一樣,顯得平淡無奇了。當攝影器材日益普及,電視走進千家萬戶之後,複活節島上的這些巨石人像,便傳播到世界各地,家喻戶曉,老幼皆知了。但誰都感到困惑:島上的土著做這些石人像幹什麼?專家們感興趣的是,這些石像是怎麼加工的?曆史學家感興趣的是,石像是什麼時代完成的?人類學家感興趣的,則是這批石像應歸屬何種文化、又有何切實的涵義?

這些石雕人像一個個臉形窄長、神情呆滯,造型的一致表明它的製作者是依照統一的藍本加工的。而石像造型所表現出來的奇特風格,為別處所未見,從而說明它是未受外來文化影響的本島作品。可是,有些學者指出它們的造型與遠在墨西哥蒂納科瓦的瑪雅——印第安文化遺址上的石雕人像,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莫非是古代墨西哥文化影響過它?墨西哥遠離複活節島數千公裏,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可能的奇跡還表現在其它方麵:這批石雕人像小的重約2.5噸,重的超過50噸,有的石像上還戴著石帽,石帽動輒也是件噸位沉重的大家夥。它們究竟是如何被製作者從采石場上鑿取出來,如何加工製作,又采用什麼辦法,將它們運往遠處安放的地方,使之牢牢地聳立起來。況且,前幾個世紀島上居民還未掌握鐵器,這一切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於是,這裏又出現一個相當嚴峻的問題——誰是島上巨石人像的製作者?土著人嗎?顯然這不太可能。

2.采石場的謎中之謎

複活節島距南美海岸2000英裏,離它最近的一個有人居住的島嶼,也有1400公裏。在大航海以前的時代,它是一個多麼與世隔絕的地方。

小島為火山形成,呈三角形,東西長14英裏,南北寬7英裏。現在小島上仍有三個死火山,一個在小島中央,海拔1700英尺,叫特雷瓦爾,一個在小島西端,叫拉諾卡奧,另一個在小島東部,叫波伊克。

科學家們從1914年就開始對複活節島作全麵的考察了。那年由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的斯科斯貝·魯特裏奇夫人帶隊,組織對小島包括測繪在內的全麵考察。1934年,法國和比利時組成聯合考察隊踏上小島。1955年,挪威政府派出的一艘科學考察船,又在複活節島灘頭停泊。接踵而至的考察隊幾乎都將目光圍繞著巨石人像。他們雖未獲得令人信服的解釋,但他們的相隨而來,使全世界都認識到,這個小島是人類社會不可多得的露天博物館。

考察隊逐一統計了島上的巨石人像,共有600多尊。他們還調查了這些巨石人像的分布,他們還在拉諾拉庫山脈,發現幾處采石場。采石場上堅硬的岩石,像切蛋糕似的被人隨意切割,幾十萬立方米的岩石被采鑿出來,到處是亂石碎礫。加工好的巨石人像被運往遠方安放,采石場上仍躺著數以百計未被加工的石料,以及加工了一半的石像。有一尊石像最奇妙,它的臉部已雕鑿完成,後腦部還和山體相連。其實再需幾刀,這件成品就可與山體分離,然而,它的製作者卻不這樣做,好像他忽然發現了什麼,匆匆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