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神秘的謎,吸引著人們的腳步,召示著遠古和未來的文明之光。
在浩瀚無垠的撒哈拉大沙漠的東部邊緣,在風光秀美的尼羅河畔,矗立著一個聳入雲端的遠古建築,這就是金字塔。悠悠歲月,金字塔曆經千年的風雨仍傲立於空曠的沙灘之上,注視著奔騰的尼羅河水,向人們散發著它那神秘莫測的遠古幽光。
巍巍的金字塔,背後隱藏著多少讓人無法破解的謎,誰也說不清楚,據說大金字塔是法老胡夫所建?胡夫是誰?他生活於什麼年代?我們無人知道。仰望金字塔,人們不禁要問:如此大規模的遠古建築,在沒有現代機械設備的情況下是如何建造的?而且建造技術精湛,石塊砌合得天衣無縫?沒有人知道,也沒有古代任何的一個工匠,任何一個祭司、建築師或者法老就金字塔的建造留下哪怕隻言片語的說明,神秘的金字塔,成為一個無人能解開的謎。
龐大的金字塔內部,似乎籠罩著更多的謎團和陰影。神秘的甬道,被巨石緊緊地阻死,古人如何進入墓室,無人知道。當考古者打開甬道,走到最深的墓室時,發現裏麵卻空無一物,是另外有通道,還是另外有墓室?人們難以回答。現代科學探測得知金字塔中空部分為15%,而已被發現的隻有1%,剩下的部分在什麼地方?裏麵裝的是什麼?人們仍在尋找著答案。在金字塔的墓碑上,刻有可怕的咒語,多少年來,靈念咒語的不祥之兆一直籠罩在人們的頭上,那些進入塔內擾亂法老的人都染怪症而死,人們不禁要問:咒語的惡念真能起作用?真是讓人難以解之。奇特的塔內建築如迷宮,困惑著所有的人。
神秘的金字塔靜靜地矗立在遠古文明積澱的尼羅河流域的大地上,人們在追循著它遠古的謎團,力求尋找金字塔的神秘的真諦。
1.難以尋覓的建塔人
在古代世界有“七大奇跡”,埃及的金字塔被譽為“七大奇跡”之冠,其中最為壯觀的一座叫庫孚金字塔,它建於公元前2600年左右,高約146.5米,塔基每邊長232米,繞一周約1公裏,塔身用230萬塊巨石砌成,平均每塊重2.5噸,石塊之間不用任何粘著物,而由石與石相互疊積而成,人們很難用一把鋒利的刀片插入石塊之間的縫隙,時近5000年,經曆了多少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它仍傲視長空,巍峨壯觀,令人讚歎!
埃及共發現金字塔八十座。這些大大小小的雄奇建築,分布於尼羅河兩岸。其中最高大最著名的就是庫孚大金字塔,它修築於4500年以前,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單個人工建築物。
庫孚大金字塔聳立於開羅以西10公裏外的吉薩高原。那兒荒沙遍地、碎石裸露,是一片不毛之地。在這種地方修築這樣一座顯然並非出於實用目的的建築,設計者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據研究,這座金字塔可以在風沙彌漫中,繼續存在10萬年而不會損壞,這個時間結束以前人類文明可能已經不複存在。
20世紀20年代以來,大批科學工作者來到埃及。他們以詫異的眼光,望著這座龐然大物。古代埃及人如何把石塊雕鑿並砌成陵墓,陵墓內部的通道和墓室的布局宛如迷宮,古代埃及人究竟是用什麼辦法設計它的。陵墓的通道傾斜深入多層地下,石壁光滑、刻以精美華麗的浮雕,令遊人歎為觀止。但誰也弄不清古埃及人何以掌握如此精湛的挖掘雕刻技巧,不知他們運用怎樣精良的加工工具。要知道4500年前,那時候人類尚未掌握鐵器。
令專家們更不可思議的是建造這座金字塔,需要多少勞動力?據估計建造金字塔時,埃及當時的居民必須是五千萬人,否則難以維持工程所需的糧食和勞力。當專家翻開曆史的冊頁時,便發現問題更難以讓人理解了,公元前3000年全世界的人口隻有2000萬左右。
進一步研究的情況還表明,眾多的勞動力必須在農田上耕耘,以保曠日持久的工地上要有足夠的糧食。他們都要吃飯。而地勢狹長的尼羅河流域所能提供的耕地,似乎不足以維持施工隊伍的需求,這支施工隊伍少有幾十萬人,最多時可達百萬人之多,他們之中不僅要有工程人員、工人、石匠,還要有一支監護工程施工的軍隊、大批僧侶,以及法老們的家族。單靠尼羅河流域的農業收成,遠不能滿足工程的需求。
令人迷惑之處還在於古埃及人用什麼運載神殿所需的巨大石料。傳統的看法認為,古埃及人利用滾木運輸,這種最原始的辦法,固然能將龐大的石料運抵工地,但滾木需要大樹的樹杆才能做成,尼羅河流域樹木稀少。在尼羅河岸分布最廣、生長最多的是棕櫚樹,但因為棕櫚樹的果實是埃及人不可缺少的糧食來源,棕櫚樹葉又是炎熱的沙漠中惟一可以遮陽的材料。大規模砍伐棕櫚樹,埃及人等於在做自殺的蠢事。所以,古埃及人不可能大片砍伐棕櫚樹,而且質地鬆軟的棕櫚樹幹是無法充當滾木的。
那麼,埃及人很可能從域外進口木材?提這樣設想的人並沒想到,從外地輸入木材就意味著古埃及人擁有一個龐大的船隊,渡海將木材運抵亞裏山大港後,還得溯尼羅河而上,將木材轉運到開羅,從開羅裝上馬車送到工地。且不說4500年前埃及人是否擁有龐大的船隊,光說陸途運輸的馬車,還是在金字塔建成後的900年,才出現在埃及的土地上。
據測算大金字塔是由260萬塊每塊重約10噸的石塊堆砌成的。塔身的石塊之間,沒有任何水泥之類的黏著物,曆經4500年的風風雨雨,其縫隙迄今仍相當嚴密,一把鋒利的尖刀都難插入。如此精湛的工藝,出自4500年前古埃及的工匠,或者奴隸之手,的確叫人難以置信。
其次,認為金字塔僅僅是埃及法老陵墓也同樣是讓人難以接受的。暫且不說這260萬塊巨石如何采掘,單說把它們堆砌起來就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情。如果每天築徹10塊巨石,那麼,完成這個建築所需的時間為260萬天、即700年的時間。我們還可以加速工程的進程,如果每天築砌100塊巨石,那麼,完成這個建築所需時間為26000天,即70年。如此簡單的數字,相信埃及法老們可以算得出來,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建造這個自己無法享用的陵墓呢?我們無法知曉。
2.空無一物的墓室
有關胡夫王的木乃伊遺失的謎團,早在公元9世紀,開羅伊斯蘭教總督卡利夫·阿爾瑪門的記錄中便已有記載。當時他率領一隊石工師傅,從金字塔的北麵掘了一條隧道進去挖寶,經過一連串幸運的巧合,找到了這條現代考古學家所稱的“瑪門穴”的通路。瑪門穴可直接銜接金字塔內部幾條通路,其中一條為從北麵入口進入金字塔以後,便往下行的“下坡道”(入口的位置在古代雖廣為人知,但是到瑪門時期早已被人遺忘)。更幸運的是,作業時,因石錘、鑽岩機等的振動,致使下坡道屋頂上的部分岩石掉落,而暴露出金字塔內部入口處原來便有的“上坡道”。
不過,雖然找到通路,但是問題仍然存在。坡道入口處,也就是坡道中最狹窄的一部分,被幾塊碩大而堅硬的玄武岩塞住,路被完全堵死。堵塞工程很明顯地是在金字塔建造時做的。阿拉伯工人在嚐試擊碎那塊硬石失敗以後,便著手從周圍硬度比較低的石灰岩上鑿起隧道。經過好幾個星期,總算清除掉進入金字塔最大的障礙,而為進入金字塔鋪好了路。
清除障礙的工作本身的意義非常明顯,它代表過去從來沒有盜墓者能夠成功地打開過入口,金字塔內部應該仍為一片處女地。石工師傅們充滿期待地進入金字塔,準備大大地豐收一場金銀財寶。而或許動機不同,瑪門總督想必也在金字塔大門開放的刹那,迫不及待地進入,以便成為第一個在金字塔內登堂入室的人吧。根據記錄,瑪門阻止金字塔探險隊的目的,並非為增加他原本已經可觀的財富,而是為了發掘遠古文明中不為人知的智慧與技術。根據古老的傳說,金字塔的建造者,在塔內放了很多“堅硬而不會生鏽的鐵製工具與武器,可以彎曲但不會打破的玻璃器皿,不可思議的符咒……”。
然而,當瑪門和他的手下進入房間時,卻什麼都沒有發現:既沒有世俗所謂的寶物,更沒有高科技的機器、超越時代的塑料材料、不會生鏽的鐵器,更沒有什麼稀奇古怪的符咒。
其中一間被錯誤命名為“王後殿”,裏麵更是空無一物,隻是一間非常樸素,但充滿幾何趣味設計的房間而已。
更令人失望的是王殿(瑪門等阿拉伯人顯然通過壯麗堂皇的大甬道後才到達此房間)內,也沒能找到任何能引起一般人興趣的東西。房間內惟一的家具,便是一具大理石棺材,大小正好容一個人躺下,也隻因尺寸湊巧的理由,這個箱狀石盒後來便被命名為“石棺”。我們可以想象,當初瑪門和他的手下走近這個未經任何修飾的石盒時,內心是何等的失望,因為石盒裏,就如同整個金字塔一般,空空如也。
為什麼大金字塔裏會如此空洞?如果曾經有寶藏的話,是什麼時候,以什麼方法消失的?古埃及學家宣稱的法老駕崩後500年內寶藏便已被竊的說法可信嗎?或者,如現在比較多的證據所顯示的,其實金字塔從一被封死的那一天開始,從來就沒藏有任何寶物?我們已經知道,在瑪門和他手下進入金字塔以前,從來沒有人知道如何經上坡道到達塔的上部,而且,可以確定的是,從來沒有人能夠通過大理石封口的障礙,堂堂進入金字塔。
因此,從常理推斷,至少在瑪門以前,應該不會有任何人曾經侵入金字塔內部——當然如果曾經有人發現過其他入口,並且進入金字塔的話,又另當別論。
的確,在離堵住的通道口下方200多英尺處,還有一個秘密通道,可以繞過坡道障礙。這條被深深地埋在莖沙高地基盤地下的通道便是另外一條下坡道。
其實在更早的時代,早已有人知道,並針對這一條下坡道做過詳細的調查。希臘羅馬地理學者史特拉保,在進入金字塔內地下大殿堂(從金字塔頂點計算大約有600英尺深)後,曾經留下詳細的記錄。房間的牆壁上還可以看到羅馬人占領埃及時的塗鴉,顯然當時人進出這房間相當頻繁。但是從西麵往下的通路,大約2/3的地方,有一個秘密入口機關,因為設計過分的精巧,所以一直到19世紀都沒有被人發現,也因此從來沒有人通過這個機關,進入到金字塔的另外一邊。
打開機關的入口,立刻進入一條如水井一般窄而深的通道,全長160英尺左右,幾乎縱向地穿入地基和大金字塔內部20層的石灰岩石塊,一直到大甬道的起點,與主要內部走廊係統會合為止。雖然也有學者曾經做過各種大膽的推測,不過我們至今仍看不出來,為什麼古埃及人要在大金字塔內建造一條如此奇特的縱坑,惟一可以確定的是,那坑洞的確為古埃及人在建金字塔的同時建造的,而非盜墓者在後來挖掘出來的。果真如此的話,是否有可能盜墓者發現這條隱秘的通路,而將王殿及王後殿內的寶物一掃而空?
這當然是一個可能。但回顧曆史,我們不難發現:此種可能性非常小。
例如,井穴上方出口,牛津的天文學者約翰·格理維斯1638年曾進入過,但僅下了60英尺就無法繼續了。1765年,另外一個英國人,納坦尼爾·達魏生往下走了150英尺後,因遭遇到大量的沙石無法前進,隻好退出。1830年,意大利冒險家卡維利亞也因同樣的問題,到達相同的深度。但是意誌堅定的卡維利亞並不就此知難而退,他雇用了阿拉伯工人,開始清理坑洞中的碎石,希望能夠看到下麵的東西。在幾乎要得恐狹室症的環境內猛挖了好幾天後,他果然發現了一條往下的縱向通道。
從這樣一條被廢物塞滿的狹小通道,有可能將傳說中第四王朝最偉大的法老的全部寶藏都搬運出去嗎?
這條如水井一般的縱穴,就算沒有被碎石瓦礫掩埋,從下到上都非常通暢,但是以它隻有3英尺的寬度,以及在好幾個地方幾乎完全垂直的條件下,能夠通過它運出去的,頂多隻是古代帝王典型墳墓中寶藏的零頭罷了。
至少,公元820年,瑪門總督和他的手下打開大金字塔時,顯然期待裏麵會有許多厚重、大件的寶物。因為在外觀上不如胡夫王金字塔甚多的後期圖坦卡門王墳,打開時都找到許多神像、神器等寶物,怎麼會想到胡夫王墳墓內卻什麼也沒有?卡夫拉的金字塔內也是一樣。如果有盜墓者的話,這兩個墳的盜墓者必定是曆史上惟一的一個,能把墳墓清得一幹二淨,連一片碎布、一塊陶片、一個人像雕塑、一件遺漏的珠寶首飾,都沒有留下。留下的隻是光禿禿的牆壁與地板,和一口連蓋子都沒有闔上的石棺。
3.可以複活的木乃伊
相傳古埃及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本領超凡的法老,名叫奧西裏斯。
奧西裏斯教給人們種地、做麵包、打井、釀酒、開礦的技能,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們非常崇敬他。但奧西裏斯的弟弟塞特對此十分妒忌,陰謀殺害哥哥,奪取王位。
某日,塞特請奧西裏斯吃飯,找了很多人做陪。吃飯時,塞特指著一隻漂亮的大箱子對大家說:“誰能躺進箱子,這個箱子就送給誰。”奧西裏斯在人們慫恿下躺進箱子一試,他完全沒想到,自己剛一倒進箱子,箱子就被塞特關上,並加上大鎖,被扔進尼羅河裏去了。
奧西裏斯遇害之後,他的妻子四處奔波,終於找回他的遺體。塞特知道此事,又偷去奧西裏斯的屍體,剁成十四塊,分別扔在各處。奧西裏斯的妻子又從各地找回了丈夫遺體的碎塊,悄悄掩埋。
後來,奧西裏斯的孩子長大成人,打敗了塞特,為父親報了仇,又把父親的碎屍從各地挖出來,拚湊在一起,做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木乃伊。奧西裏斯的遭遇感動了神,後來在神靈的幫助下,奧西裏斯複活了。不過,他雖複活,但不能重返人世,而是留在陰間,做了陰間的法老,專門審判懲處壞人,保護好人。
這個傳說的內容無非是為了表達懲惡揚善的主題,隻是個神話而已。但埃及自上古時期就風行“木乃伊”葬俗,這倒是曆史的真實。
據研究,受這個神話的啟發,每一個法老死後,都要把奧西裏斯的神話表演一番,首先舉行尋屍儀式,隨後舉行潔身儀式,把死者遺體解剖開,把內髒和腦髓取出,然後將其浸入一種防腐液中,除掉油脂,泡掉表皮。待70天之後,再把屍體取出晾幹,將各種香料填入體腔,外麵塗上樹膠,以防止屍體與空氣接觸,最後用布將屍體一層層裹紮起來。這樣,一具經久不腐的木乃伊就做成了。遺體安放之前,還要舉行神秘而隆重的念咒儀式,為木乃伊開眼開鼻,把食物塞進它的嘴裏。據說,這樣它就能像活人一樣呼吸、說話和吃飯了。最後舉行安葬儀式,把木乃伊裝入石棺,送入他永久的居住地——金字塔裏。
如此處理屍體,未免顯得過於殘酷。如果不是認為這樣可以防止屍體腐爛、待神靈降臨之際,能夠喚回死者靈魂與肉體的複活,古埃及人絕不會幹這種蠢事的。
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懂得屍體防腐術,這正是基於他們深信靈魂可以複活。那麼,誰來使他們的遺體複蘇呢?答案隻有一個——神靈。然而,又是誰賦予他們這種超度死亡的轉世觀念?是古代某位法老突發奇想心血來潮的偶然想象,還是他們之中某位法老親眼目睹神靈喚醒過某位死者而由此得到啟發?
遠古的事情的確難以料知。但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保存屍體和喚醒生命,不僅顯得那麼平常,而且可行的手段又是那麼的多。低溫冷凍可以保持生命的鮮活,並使之暫時進入一種休眠狀態,細胞組織不僅可能複製生命,甚至還能源源生產。科技的發展的確令人咋舌,本世紀初低溫冷凍僅僅是一種幻想,如今它已被廣泛地運用到精液冷凍、血液保鮮、人體器官移植等許多領域,而細胞組培運用的領域更為寬泛,從植物種苗的栽培一直到畜牧業的品種更新方麵。
低溫冷凍人體生命正在成為現實。美國、蘇聯均已成功地冷凍並複蘇了狗、魚等生命。今天,細胞組培技術不僅成功運用在農林業和畜牧業上,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物質效益,而且在古生物和人體方麵的試驗,也日益接近突破的邊界。
因此,當1963年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的生物學家鄭重宣布,故逝幾千年裹於木乃伊之中的埃及公主美妮的皮膚細胞還有活力時,全世界都為之震驚。這也就是說運用現有的細胞組培技術,我們可以在不久的某天喚醒美妮公主。
由此看來,埃及法老們相信轉世再生絕非荒誕不經的想法,隻是我們對他們太缺乏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