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人類如何與外星智慧通訊(2 / 2)

不過,直接的問題,還是一個實際得多的現實問題,CETI的與會者想必正為這個睡不好覺。不妨設想,在遙遠空間的某個地方確實存在著有感覺的生命,並且,我們能成功地跟它取得聯係。那麼,我們究竟能說些什麼呢?如果它離我們有一百或更多光年,看來很可能是這樣,我們的談話就要有一些很長的停頓。僅僅是我們開始談話的那些寒暄——從這頭的“喂,聽見了嗎?”到傳來那頭的“聽見了,你好?”這就得至少兩百年。到我們找到受話人時,我們也許已經忘了要說什麼了。

我們可以碰碰運氣,把賭注押在我們技術的正確性上,而隻是發出關於我們自己的消息,像發一封印製的聖誕信一樣。但我們得仔細選定要說的項目,那些事必須在我們心目中有長久不變的意義,不管我們提供什麼信息,它都必須在二百年後還對我們有意義,而且必須仍然顯得重要。否則,談話會讓有關的人都覺得啼笑皆非。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二百年後,思路很容易斷掉。

如果技術條件允許,最初能作的最保險的事,是發出音樂。要對空間其他生命解釋我們是什麼樣子,這種語言是我們擁有的最好的東西,它缺少模糊性。我們要將巴赫的全部樂曲源源不斷地播向太空,一遍又一遍。當然,我們那樣做隻會是自吹自擂。但對這樣的新相識,一開頭擺出盡可能好的麵孔,當然是情有可原的,更加嚴峻的事實還在以後。說句公道話,比起我們可能發送的其他東西,比如《時代》周刊,或聯合國的曆史,或總統演說等,音樂更能清晰地顯示我們的真實麵貌。我們當然可以發出我們的科學,但是,不妨想一想,兩百年後那頭禮貌的評語傳到我們這兒,會使我們多麼驚訝。我們能提供的在今天看來最熱門的任何項目,到那時一定會過時,會變得無關緊要,甚至是滑稽可笑的。所以最好還是應該發送音樂。

也許,如果技術可以適應,我們應該發出一些繪畫。可以用塞尚表現一個蘋果實際上是一半果子一半泥土的那些繪畫。沒有什麼東西能比這些繪畫更好地向外星人描述這塊地方是什麼樣子了。

我們應該問什麼樣的問題呢?作出選擇是很難的。每個人都希望先問他自己的特殊問題。你們那裏最小的粒子是什麼?你們曾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嗎?你們也感冒嗎?你們有沒有比光快的東西?你們總是講真話嗎?你們哭嗎?這樣的問題沒完沒了。

也許,我們應該等待我們拿準了我們想知道的是什麼,然後再坐下來商討細節問題。畢竟,主要的問題將會是開頭語:喂,聽見了嗎?如果回答會是:聽見了,你好?那我們也許想在那兒停一停,考慮這問題,多花點時間想一想。人類在不斷戰勝自我的同時卻戰勝不了死亡,衰老則是死亡的序幕。由於世界各國的人均壽命的提高,老人越來越多,因而關於老人醫學的研究則越來越受到普遍重視與關注,雖然各國科學家在這方麵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就人類為何要衰老這一根本問題,至今卻尚未有一個明確答案。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相信人類會利用自己聰明的頭腦,揭開衰老之謎指日可待。